主题: 第二课堂从《诗经》走来顺《楚辞》看去

  • 五帝呓语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阅读:3752
  • 回复:4
  • 发表于:2015/11/7 9:23:34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第二课堂 从《诗经》走来顺《楚辞》看去

                        ——————一路诗海词山赏心悦目

语文学习系列讲座————诗

一,

序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之一,又是最早,发育最完善的文学体裁。自《诗经》而始,并肩着《楚辞》,一路走得洋洋大观,丰润洒脱,滋育了无数的心灵,开放出无数绚丽的花朵。

唐诗,诗歌长河中第一座令人仰止的丰碑。她,群星璀璨,香溢天宇。无论从其涉猎的深度,广度;也无论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完全达到令后人“仰为叹止”的高度。在继承,提高已有的诗歌体裁外,确立,完善,拓展出一种新的“诗体”————律诗,从而确立了唐诗近乎“空前绝后”的地位。

宋词,“诗末而崇新”。在汲取了民间因素的基础上,另辟溪端,以长短句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大放异彩雄立诗坛而泽被后世,使人歌咏不息————让缠绵的儿女之情与英雄的悲恨叹惋齐放异彩。

与时俱进“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汲取了唐诗宋词等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一代风骚“元曲”,又以时人喜闻乐见的样式,吐故纳新,以崭新靓丽的姿态纷呈于时代,情动江湖,曲唱千秋。

风骚之后,唐宋之前中国诗坛出现过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优秀作品。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体诗”出现了。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离乱,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为一体,形成曲尽衷情,婉转动人的风格。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因此,后人称其为“诗母”。如刘勰赞它“五言诗之冠冕”,《诗品》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它一方面不同于《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之“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始见作用之功”(唐皎然《诗式》),自此而始,诗歌由不自觉而开始转变为自觉地创作行为。一方面又不同于汉赋之雕琢铺张,肤廓无真意,而始终如《诗经》,楚辞,以情之表抒为创作的中心。故而能言近意远,语短情长,成为千古至文,开启了“建安文学”的先声。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其实际掌控国家权力的人却是曹操。在文学史上,通常把“建安”前后的一段时间,习惯上统称“建安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不再把它看作是经学的附庸,教化的工具。鲁迅说它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期间的文学创作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峰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影响是深刻而宏远的。成就了一大批作家如:“三曹”,“建安七子”等等。

继之而后是“正始文学”,余音绕梁出现了嵇康,阮籍,以至于后来两晋的“二陆”,“三张”,“两潘”等。

陶渊明异山突起,孤峰云间。成为了宋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他的田园山水,隐士悠然,处处飘逸着农村风光,点燃起另一类别样情趣: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无不冲淡旷达;安贫乐道,品趣极高。山水田园诗自此而创,影响久远,如对山水画作的影响与启迪,更不用说它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了。诗画一家,意涵互通。

从兹而始,我们由《诗经》,《楚辞》节选解读起,领赏中国诗之瑰宝。分几个章节逐一“闲话”,意在理清脉络,清晰源流。顺着这一条线学习,一部中国诗歌的来龙去脉也就活现于眼前,想必会学来事半功倍。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涉及到的具体诗作,作具体地解读交代,如体裁,时代背景,作家身世及体裁规范(如格律诗,词,曲的平仄押韵等),在此就不一竿子打到底,以防食多不消化,须得细嚼慢咽最为有益。中小学生,通过阅读尽早的在心中打下印记,对今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的(一个真真注重知识学习的人,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应付考试上,那样的话就太狭隘了;也考不到真真的高分!),知其梗概明确一个大方向也就可以了,重点在具体诗作的阅读理解,赏析修养上下功夫: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论”,把知识变成“能力”最为紧要!“修为,须得从点滴做起”。

 



第一课,《诗经》(节选)解读与赏析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或“诗三百”,由于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方有“诗经”的敬称。在中国,任何一本书能被称作“经”,本身就很不易,是最高的称谓。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的地位是何等的尊崇!

     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范例,开山鼻祖。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其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作品亦不晚于春秋中叶,是我国古代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从内容上讲,按作品性质与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风土之音”,共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诗,绝大多数是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合起一百零五篇,其中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少部分系民间歌谣。“颂”,是朝廷祭祀鬼神,赞美祖先与统治者功德的乐歌,分三类:《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合计四十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比”者比喻也,借物托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兴”者联想,因物起兴,触景生情。当然在一首诗的创作中,不会仅限一种或两种,往往是“赋”,“兴”相间,“比”,“兴”同在,甚而三者携手兼而有之。这种有关诗歌内容的风,雅,颂,和形式上(表现手法的)赋,比,兴,合称“六义”,构成诗歌“美刺比兴”的伟大作用,标志着中国诗歌最早的传统。

     下面,我们就择诗而读,具体“闲话”诗之魂韵。

 

三,              1,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读与赏析:《关雎》一诗冠三百篇之首,开十五国风之端;自此,我们亦可以得出:她是中国诗歌的第一章!有籍可考的她是响响当当的“老大”。因而,中国学子焉可不读不解?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字里行间追求中的苦与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言其:“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大意是说,作诗者大都因情而发声,读诗人就应摒弃成见,通过仔细阅读尽最大地努力,通过原文的字词句篇章结构,来贴近,体悟出作者的原意“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读懂作者的心志情系所在”。人是高级动物,除了口耳相传的动物本能外,还具有“文字记载与表述的功能”,因此,对于“过世已久”的人和事,虽未能谋面亦可以从其留下的文字记载中获取大量真实的信息。问题,就在你的学识,心态和观察的角度。

     所谓“兴”,就是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四句总领全篇——-以“兴”始。作者放目沙洲,看见成双成对的水禽相与嬉戏,其乐无比;呢喃燕语,乐也融融;形声并茂,幸福无疆。这情景自然地拨动了他心底的那根爱情之弦————触景生情:我的爱情在哪里?心中的“淑女”————-一个,既贤德又漂亮的爱人,又在何方?人间万事,追爱最难。顾影自怜,心绪纷呈。这既是泛论,又是自况。

由于眼前之景,触动了心底之情,于是那么一个影子便由朴素迷离渐而走向“清晰”。注意,“君子好逑”中的“好逑”二字,过去许多人一直因受儒家解读的影响,喜欢把它解释为“匹偶”意,其实是欠妥当的。“逑”,的本意是求索与“追”近义,“好逑”应解读为“孜孜以求”————-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力去作艰难地追求 为宜。

从第二章起,诗作者便由触景生情,转入浮想联翩,转入梦呓,甚而可以说他“做起了白日春梦”。妙就妙在他的梦是这样的有形有色,并且动感十足:你看那荇菜啊随水而流,瞻之在前,忽焉其后;瞻之在左,忽焉其右,多象我心中的“窈窕淑女”。她心思缥缈,身姿卓越,却又让人捉摸不透,惹得我啊为她如醉如痴,苦得我啊为她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世间事往往都是如此,幸福中地向往,痛苦中地追求。 (苦乐一体,祸福相依,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值不值?刘秀为大汉江山日夜操劳却言:“乐此不疲”!同学们为了明日的锦绣前程,今日多读一点书,多一些知识积累,多一些付出,又何苦可畏?何难敢辞?)    

当诗人思极入幻时,仿佛就和自己心爱的姑娘一块儿弹琴,一块儿鼓瑟。在一阵鼓乐声中与她喜结连理,举案齐眉。情痴如此,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既便是如此的意迷情痴,这份“情”是光明的,这份“痴”是正大的,毫无一丝见不得人的“阴暗”与猥亵;也正因为它“发乎情,止乎礼”,孔子才赞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视为范例而广授予他的“三千众弟子,七十二贤人”,使得它在以后的“男女授受不清”的礼教社会得以光明正大地传播。

赋比兴,是《诗经》的首创,自然也就成了它最大的特色。

二三两章每章都以“参差荇菜”开头,“流”,“采”,“芼”三字的意思前后互补,都属动词。流动也好,采择也罢,急了伸手去薅也行,问题是无论怎样,都“挨不到她的边”。“左右环之而不得”,真的咯情妹妹耶——-急死咯人。这两句都是以“兴”起,但同时也含有了“比”的成份。荇菜喻心上人;心上人,犹如荇菜。灵动活泼,表里互喻。

今日之梦幻,即是将来的现实,它鼓励追求者奋然前行,不畏艰难。追爱之路虽如蜀道之难,但却是他乐而不舍的选择————-“哀而不伤”。

有了以上探索与解读后,我们再反过头来看“好逑”二字,诗人把它演绎得多么淋漓尽致,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没有这个决心,少了这个毅力,没有了一咏三叹的跌宕起伏,信手拈来的情,也就不成其为情了,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我们读书求学不也是同脉一理吗?“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求得人上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一旦梦想成真,那种感受…..自己去想吧。世理相通,妙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目的是吸收消化积累,再变而成为学识修养能力。

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幼不学,老何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注重点滴积累吧————同学们,万丈高楼平地起啊。            五帝呓语2015年10月于宗文学堂

2,                                                                          桃夭

附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解与简析:本诗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婚嫁的诗,和《关雎》同中有异。《关雎》是从男子追求女子的角度说起,《桃夭》是从女子嫁给男子角度说起,二者相互掩映补充,都反映了当时民间淳美的风俗。(顺便提示一下,无论何种文体,都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以自己最擅长一种方式,自由地选取不同的角度予以展开深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功夫在平日积累,体悟。)

     诗的三章开头,都用了兴兼比的手法。从云蒸霞蔚的鲜艳桃花起兴,同时又以桃花鲜艳明丽的形象来比喻,赞美壮男少女嫁娶的及时,“夭夭”,“灼灼”,“蓁蓁”迭用其字,渲染出一片明艳的色泽和蓬勃的生机。再由此展开想象,由眼前的桃花繁盛推想到将来,预祝果实的丰美,枝叶的茂密,层层深入,从而表达出贺婚者心中最想表达的祝愿:这个姑娘一旦嫁到你家是幸是福,她能让你家家业兴旺,子孙满堂。

     你看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多么有水准:一个司空见惯的婚礼祝词,让他说得多么直率,诚朴。物象与祝词完全相称,审美情趣之高,真该让那些不学无术的“婚庆”主持人打起背包滚蛋————-陈词滥调,假大空连篇累牍毫无新锐可言,更无机趣可取!

     可以说,《桃夭》开启了以后几千民间婚嫁诗,催新娘上装的“催妆歌”,请宾客入席的“坐宴歌”等类的先河。虽经风雨弥久不衰,清新可爱。文辞质朴,更贵情真!

                     五帝呓语2015年10月于宗文学堂

 

 

3,                                                                          汉广  (诗经.周南.第九首)

附原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起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与简析:这同样是一首民间情歌,曾广泛流传于汉水流域。讲的是一个男子爱慕一个女子而得不到的苦闷心情。之于诗中的女子,是现实中的某一个具体人,还是传说中的汉水女神 ,此篇中我们不做重点话题。这个疑问,就留待同学们以后学识 稍长,更有空闲的时候再做深入探究吧。

     全诗三章,全部采用比兴手法。第一章连用了四个比喻,意在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正因为无法追求,而又在“慕悦益至”割舍不下的情况下,其相思之情更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了“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长歌浩叹————-隔水而望水阻路遥。

     在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窘境中,我们的诗人心理发生了变化————“臆想联翩,想入非非”,好在其为厚实之人,虽想入非非却不失君子之道,不落入“歪门邪道”,所有情思透露出的全是一片挚情一份真爱。他在假想他暗恋的女子(之子)将要嫁人了(于归),可他呢?还在痴情地,一厢情愿地想着喂饱将要为她驾车的马儿(像是一个家丁暗恋着一个主人家的千金小姐,由于地位悬殊,虽在咫尺,却远若天涯。这份痴与苦,爱与痛的交加可想而知),幻想着以此博得她的欢心,希冀着“不可能的出现”。这可怜复又可爱的小伙子,自始至终私心暗慕着“汉之游女”,却又始终不敢勇敢地走上前去大胆地向她表白。望着那一泓宽广的汉水,只有悲叹悲伤的份:“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我无法传达我对她的爱意,就像这无法逾越的汉水一样,唯有隔水流泪,暗自叹息。你看,这首诗每一章的后四句,一字不易的重复,使各章连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循章进意,将其无望的渴求,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其绵绵情思,幽幽遗恨,层层加深地倾吐出来,震撼着我们,叫人为其同情叹惋。

     这虽是一首最古老的楚地民歌,却将情与景写得水乳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想,与汉水的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无意中”织得浑然一体。风格上大有楚辞“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的突出特点。也从此而开辟了中国诗文的另一庞大的族群: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借女神之不可求以喻彼人之不可得,已开《洛神赋》之先声。”再如,我们安徽的黄梅戏“董永的故事类”,追本溯源最终还是要寻到“汉广”之源上来。足见,这一首诗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五帝呓语2015年11月于宗文学堂。

     

     

 

 

 

4,                                                                          蒹葭(诗经.秦风)

附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简注与赏析: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心思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尽管历史上对其诗心主旨有过种种争议,但我们在此不置喙其间,只把它当作一首“典型的情歌”而予以破析赏读。毕竟我们受教的对象——-年少的学子,目前学力不逮,“误入深处”后,反而容易迷失方向,从而犯下了“画虎不成反类犬”贻误。

      全诗共三章,每章各八句:上四句是写景,下四句是叙事抒情。二三两章基本上是首章的反复,只是在协韵处换了几个字。如把“苍苍”换成“凄凄”,“采采”;把“为霜”换成“未晞”,“未已”;把“一方”换成“之湄”,“之滨”;把“长”换成“跻”,“右”;把“央”换成“坻”,“沚”。全诗采用的是跌章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婉转深挚的,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通读吟咏后,请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试着“畅想一下”诗中的场景情愫:在一个秋天的早上,诗人站在大河边(或是广阔的湖泊边),放眼望过去,烟波浩渺,芦荻丛生,叶上繁霜点点,不觉中一缕寒意侵彻全身,浩宇苍茫,感慨丛生:我心中的伊人啊你在哪里?“伊人”在此,我们可以解读为心中的女人,“窈窕淑女”,那个人等。你是否就在河的对岸?意中的人儿啊,虽然我不能确定你的所在,但为了我心中的挚爱,我愿溯游而上,顺流而下去寻访你,不论路途何等遥远,也不管路途何等艰辛,即使寻遍了天下,我也一定要寻找到你,和你比翼双飞,誓死无悔!

     可见其,寻访追爱之心有多么的坚定。

     在基本理解了本诗的内涵后,再反过头来找出诗中几个“生字词”,现代汉语对应的解读,就更易理解记忆了。如1,“未晞”:即未干。如,晨露未晞,2,“在水之湄”,湄即河岸,水滨。在水之湄即是:在水的岸边(彼岸)。3,涘,水边。5,坻,山坡。宛在水中坻,意思即是(她)好像在水中陆地的小山坡上。6,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小岛。

     相应理解上的语言障碍,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句。且长,指的是寻访的路途遥远;且跻,跻指的是河边陆地坡陡不平;且右,中的右指的是路途,迂回曲折。前面加个“阻”字,可见寻觅之路不通坦,行之不易。阻,即阻碍。除之而外,本诗的诗眼就着落在“宛在”二字,一旦逮着这二字,真正领会了它,一切的生发,叹惋,曲折理解起来就顺理成章了。你一定会有:呕,“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就会理解诗人痴心,以至于痴到什么地步————-他几乎完全是在“臆造”一个“伊人”。理由,最起码,人家姓舍名谁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伊人”家住何处了。不盲目吗?(打电话,发短信?你往哪儿打?哪儿发呀。)不盲目!他痴心想要的,其实就是他心中业已“成像”的爱人,理想中的最爱,宁缺毋滥,非她不娶。为了她,一切的一切都难不倒他,比那个“汉广”中的痴人,弱汉远勇敢过一千倍!

     烟水迷离,情痴为尚!开端即绝,后人一路仰而望之,叹而歌之。

 

建议与提示:1,对于中小学生第一步,诵读上口,注意基本解读,

     知其大意为最低要求。重在积累,培养“诗感语感”,粗知《诗经》为何物即可。(服务于文学史)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可能,诚望大家以具体诗提供的场景画面为蓝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段文字,文体不限,字数不限。重在练笔,重在开拓你形象思维的空间;学会调动你“内在的情感”。小孩子的作文怎么练就的?就是从一字一句,一段一篇摸索出来的。“拳过千遍,其义自现。”      

     3,读书,是硬功夫,讲究基础扎实;急功好利者到头来定是一场空。切记切记。《诗经》第一循环暂就到此,更多的类容,留待以后慢慢道来。有志者事竟成!

                     五帝呓语2015年11月于宗文学堂。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黑叶子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7 10:43:02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中国梦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11/7 11:07:59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 似水往昔浮流年
  • 发表于:2015/11/7 14:11:10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古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五帝呓语
五帝呓语: 闲无事,于这阴雨寒天,开卷品古,思接千载,其乐也无穷。读书,是一种永久的乐趣。颂好!
2015-11-12 11:58:43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