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大滁网“第二课堂”第一讲——《词五首》

  • 论坛小编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阅读:8424
  • 回复:12
  • 发表于:2015/7/17 11:08:5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大滁网“第二课堂”第一讲————初中《语文》第九册《词五首》


    在未正式开讲课文之前,我想对“词”这一文学样式,作一简略地概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养分。直到今天,她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得享受。

    词起源于隋。和《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相似,她的诞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她所配合的曲调,既不是上古时代的“雅乐”,也不是汉魏六朝的“清乐”,而是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融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燕同宴也。因经常在宴会上演出,故而得名)。隋灭陈(公元589年),结束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政治的统一,经济上的贯通,民族间的融合,势必带来文化上的汇聚。词出其间,绝非偶然可谓是应运而生。是南北东西中外音乐文学大汇合,势成水乳交融后而孕育出来的“奇葩“。

    词的全名叫“曲子词”。“曲子”是她的燕乐曲调,“词”则是与这些曲调相协和的唱辞。唐宋时,人们称之为“曲子”,或谓之“词”,并无一定不变的称呼。由于这些“曲子”的唱法今已失传,我们现今能欣赏到的,就只剩下文辞了。词之谓概源于此。

    词起源于隋,但隋词却未能保存下来;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词,少些是唐五代之词,绝大多数是宋或宋以后的作品了。词,鼎盛于宋而逶迤至今。…..

一,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相关注解,请看课本以下类似。

    2,简析简译:某家一位思妇,一早起来,匆匆梳洗完毕就一个人赶去了“望江楼”。看啊等啊,无论是南来的还是北往的,近乎千艘的船只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或停或行,遗憾的是没有一只是我期盼的船,我“梦里的归舟”,载着我思念人儿如期而至,出现在我的眼前。失落的黄昏,无情的流水,悠然而至,幽然而逝。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肠断白蘋洲呐?柔肠如许寸寸断。

    3,体悟“罢”字里所暗示出的:急切盼望之心情。

    4,“独倚”而“望”,正因为一个人孤独无“他”可依,才于心切之余,思妇才甘冒人言等“风险”,一次(次)跑到望江楼“凭空”而望,寄希望于万一。望尽“天涯路”,望尽“千帆”。希望得越大,失望也就越重了。有了这一层的铺垫对比,“肠断白蘋洲”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短短五句,不到三十个字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思妇的形象,及思妇心里的情感走势——————急切地去望,望尽而不见,情感跌到谷底。

    5,“帆”代指船“以点带面”。

    6,用心诵读,仔细体味,久而久之你的欣赏能力自会提高。

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课本已有的注解,在此不重复;注意字词读音的古今差异。

    2,简析与简译:这首词大约作于,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后调知耀州时期。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一变先前词坛低沉婉转之调,开了慷慨雄放之声(即开了词的豪放派之先河)。
         
    开篇即点明地点,季节,概述环境的大景观。塞下,即他驻守的边地要塞。如何?秋天一到,风景大异与往昔,夏去秋来作为候鸟的大雁,此时已然振翅南飞,直飞衡阳,毫无一点留恋之意。为何?雁就这样“无情无义”?不是,是因为北地边塞,即作者驻守的地方,一到秋冬之季,就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了。言外之象,意中之境,奕奕然已浮现于读者的脑际,笔力遒劲。接着,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看到的再到听到的:到了傍晚时分,边城的军中号角四面而起,此起彼连混杂着凄厉的秋风,越发得让人感到紧张而又悲凉。戍边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重复着这一生活节奏,图景,情何以堪?再看看,词人所守边地重镇————一座被崇山峻岭环抱的孤城,无风烟直,落日闭门,就更显得与世隔绝,孤悬无依与寂寞了。以上地描述铺垫都意在为下半阙抒情蓄势。绝无一句虚夸废笔,完全是白描,一副孤城“秋来风景异”的山水画卷便铺呈于我们眼前了,它凄寒,肃穆。
    
     注意体会:千嶂,孤城,长烟(在边地亦含有狼烟报讯的意味),落日,你能体味出来一个“静”字吗?静很了,会让人如何?边声,号角,这种动又会动出什么样的一种紧张?边城,战地也随时都会有流血战斗。静会让人难受;动起来也会叫你紧张。合而为一,就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下半阙,着重抒情。在没有战事的秋夜,一个老战士,一个肩负守土抗敌的战地指挥官,我倒上了一杯浑浊的酒,欲消磨这漫漫长夜,可是啊,端起酒杯就勾起了我对家乡无尽地思念。人是情感丰富的“动物”,远离家的人,忙起来还好,一旦闲下来就更易思家,想念亲人。“一杯”与“万里”这一对比,你能从中对比出什么?一杯浊酒,远远地消不去万里乡愁!“一杯”与“万里”在数量和距离上都差若云泥,造语雄浑有力。那为什么不回家呢?原因就在“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汉朝窦宪于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返。借此典故,范仲淹说出了他心中之语:战争没有结束,归乡之计无从谈起。以范仲淹的人品才干,骨子里定然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志豪情。况抗夏斗争眼下正如火如荼,如何能因思小家而放弃大家的安危?舍弃第一线的战斗?忠君爱国的情怀自然而然地透出了词幕,激发出读者由衷的敬意。

    “羌管悠悠霜满地”白描夜景,意在渲染环境,勾勒出一种氛围。“羌管”即羌笛,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近似于笛子,它发声凄切。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思家的人,在霜如白雪的夜晚,本已凄清异常,再听到这凄切羌管声,心会如何?情会如何?人如果喝醉了,睡着了也就罢了,可是我们的大词人,范仲淹老先生,此时心如潮水,思而难眠,由自己,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将军再联想那些征夫,守边的战士,此时此地,谁又能睡得着呢?戍边是必须的;而思念遥远的家人家乡,又是按捺不住的情感。将军们还有酒可做少许地“安慰”;“征夫”们就只有以泪洗面了,戍边之苦可想而知。以此总收全词,委婉地传递出苍凉而又悲壮的情调。异彩独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词人的创作。

    3,建议,在理解背熟的前提下,以自己的语言,根据词中所提供的人物,场景,情感,心理等演绎出一篇简短的叙事抒情散文。好处之一,帮助你加深理解;二,锻炼你的笔力,想象力。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因课本对本词的字句注释得很细,所以,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2,简析与简译:古人言“诗(词)画不分家”,即是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这首词即是典型————以词作画,以词的语言和方式给我们展示出一副,精美的密州出猎图。
      
    熙宁八年十月,苏轼在密州祭常山回,与同僚会猎于铁沟附近,一时兴起作此词以抒怀,词风豪迈。开端三句即刻画出出猎形象:老夫我姑且就发一次少年人(一般的)的狂热吧,左手牵着黄毛的猎狗,右手擎着苍鹰(威风凛凛,精神气十足)。“狂”字统摄全词精神,注意细品这个“狂”字的内涵————-这个“狂”在这里是褒赞。
     
    接着以“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烘染出田猎的气氛。“锦帽”,锦蒙帽;“貂裘”,貂鼠皮袄。猎队武士装束华贵整齐划一。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武士们乘马飞驰的勇武气势。若以此对敌,必然“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古代,田猎很多的时候都兼有军队训练的意义。
     
    “为报….”句:即可解释为:为了报答全城人随我出猎;亦可以理解为:为我出猎通报了全城人民(他们都知道此次出猎行动)。我个人倾向:为了此次的通报,不让全城人失望,我苏轼一定会亲自上阵射虎,效法当年的(吴主)孙权。东坡不仅诗文驰誉天下,勇武尚武的精神风貌亦不输于他人。以孙权自誉,进一步描画出狩猎的热烈场面。
     
    下半阙,由狩猎转向“别的”话题;“狩猎”不过是个“引子”;铺成夸张为的是下面的“兴言”而起。“酒酣”三句紧承上文,始做自我感情的剖析:太守酒意正浓,心高胆壮,即使鬓角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冯唐赦魏尚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守边有方,战绩卓著,却因一次上报战果略有误差被解职,冯唐据实为其辩解力争,获得文帝认可后又持节赦了魏尚,并使魏尚官复原职。苏轼在这里用典,虽有身世感慨,但透露出的更是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朝中能再有冯唐类的人物),以有用之身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结尾三句,更进一步地抒发了他的壮志豪情,点明词旨所在。“天狼”星名,代指辽和西夏。字面意思:(我苏轼)力能弯弓到满月的“水准”,(武功绝对不错),志在西北边陲(安边守土,杀敌立功),亲手射落天狼星(彻底打垮辽和西夏)。

    3,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词作。首先,以词来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进一步发展了范仲淹悲壮苍凉的边塞词的精神,为南宋蔚为壮观的抗战词开了先河。其次,它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的志士形象。词风粗旷,颇具阳刚之美,与当时另一种萎靡的词风,柳永等人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千秋各异,仁者见仁吧。

    4,仔细品读。苏东坡文史巨星,有空的时候可多读一些苏文以广见闻,以增才干;不学苏,还能学谁?

四,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解:

    1,李清照(1084——-1151)北宋末南宋早期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李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后,词风从清俊旷逸变为苍凉沉郁,多寓故国黍离之悲,给其后的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2,简析与简译:开句即点明时间季节,风停了,而繁花却因“风促雨急”,早已被吹落吹尽,碾入泥土化作了尘香,睹物如斯,词人更加提不起半点精神气,慵懒异常,直到起床后很晚的时候“头”都因“倦赖”,而未予梳理(不合常理,常情)。“日晚”的“晚”,可不能理解成“傍晚”的晚;是“很迟”的意思。为什么呢?原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外面的景物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人却不是“那个人”,心境心情也早已不是以往从前了————三四两句点明了一切悲苦的由来。真是“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背负着国破家亡,生离死别,词人还能说什么?言未出,早已泪流满面。
     
    下片“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传神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活动,而其归宿在最后两句。李清照个人特别喜欢划船。在她的许多词篇里都有过反应,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而今她为了摆脱愁苦,而且又听说双溪还是金华的风景区,以她原来的嗜好,一定会去泛舟游玩,兴尽而归的。可如今,却“心有余而兴趣没有了”,为什么?她担心她一身的愁苦太多太重,小小的轻舟如何能载得动?回语出人意表。在吸收消化了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基础上,李清照进一步地把愁搬到了船上,“愁”自她而始竟有了“重量”,不仅可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其创新,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解:
  
    1,辛弃疾南宋大词人。此词大约写于词人闲居江西带湖之时,是寄给好友陈亮的。想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想到在抗金斗争结下的生死之谊,作者的抗金豪情,卫国壮志一泻千里,尽兴抒展,激动人心!
     
    2,简析与简译:既然是“壮词”,自然写得壮怀激烈。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出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义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从第一句,我们即可看出,词人在喝醉酒的时候,还不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在迷离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吹起了雄壮的军号声。写得情景交融,让人不胜感慨。看剑之神态宛在我们眼前;心中块垒,惟酒浇之,而又能酒醉不忘酬国心!

    第二句意为: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气氛。场面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军威赫赫,士气高昂。秋高马肥,沙场阅兵,杀气腾腾,栩栩如生。以此对敌,当所向披靡!“点兵”,同时又透出激战即将开始。至此,词人难以抑制的内心激动一览无余。

    下半片直承上片词意抒写:词人骑着“的卢”良驹,手持强弓硬弩,身如闪电,箭发似霹雳,勇猛地冲入战阵拼死搏杀,毫无惧意。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了去君王心中的大事。为国而死,死得其所;为民族抗争,死得美名千古。写得“壮怀激烈”!然而,可惜!偏安于一隅的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不思进取,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耽搁“北伐”的时间,让我报国建功的雄心壮志几乎无望!徒落个满头白发在遗恨中老去…..。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跌落到最低处,壮志难酬,感慨无限,让人扼腕痛惜。

    3,这首“壮词”,基调高昂豪迈,大气滂沱;从结构上讲,构思奇特,富有创造性。是辛稼轩力作之一。

    注:《第二课堂》语文篇第一讲至此告一段落。敬请批评指正以利改进;第二讲待续。五帝呓语于2015年7月。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论坛小编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发表于:2015/7/17 11:09:53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占楼编辑
  
  • 黑叶子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7/17 11:32:34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创意
  
  • 滁州吉安少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发表于:2015/7/17 12:32:42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堂,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很多时候,学生书本上学不到那么多东西,老师也不会把古诗词讲的那么细。。。
王劳斯就是我
  
  • 岁月如歌你如梦
  • 发表于:2015/7/17 14:15:53
  • 来自:安徽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师好啊~
  • 最爱裙子
  • 发表于:2015/7/17 14:52:00
  • 来自:安徽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梦飞扬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7/17 15:14:30
  • 来自:安徽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解释的很详细
  • 大家YES
  • 发表于:2015/7/17 15:44:56
  • 来自:安徽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爱吃的猪
  • 发表于:2015/7/17 16:24:30
  • 来自:安徽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棒
  • 芳韵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7/17 22:16:36
  • 来自:安徽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谢谢。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 五帝呓语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5/7/18 7:27:33
  • 来自:安徽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各位关注;教学相长,不亦乐乎?希望大家多关心,多提意见,共同提高《第二课堂》,务必使之有益于更多的人——-第二课堂不光是对学生呀。颂好康乐!
[此贴被五帝呓语于2015-7-18 12:48:27编辑过]
  • 吹风的日子
  • 发表于:2015/7/19 10:36:54
  • 来自:安徽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百度里这样材料太多了
guest4576848
guest4576848: 太好了,这种课学校里老师是讲不出来的。,连我们家长看了都涨了不少学问,真是太好了!第二课堂每个星期一节课吗,我们好期待老师的精彩哟!
2015-07-21 07:14:21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