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冬日与草皮大雁等诸贤再聊文之“气”

  • 五帝呓语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阅读:621
  • 回复:11
  • 发表于:2014/12/11 9:40:1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气之与人,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了气的人自然就是“死人”。而气又分清浊,分邪正,所以文天祥发出“天地有正气”,之偌大感慨震烁古今;与之相反则是“歪门邪气”令人齿冷与不肖。关于气的学问太大太深了,我也无其才力予以全面地细说,在此,我仅能就与各位爱好相关的“文气”做一粗线条的概说,以供才俊们品读体悟;更欢迎大家积极地参与研讨。

“文气”一说产生于建安时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它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文艺理论范畴的问世。它,着重强调了作家主观精神在创作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直延及近代,范围早已波及到其它艺术类别:如书法,绘画,声乐,舞蹈,体育等等。就拿我们习武者修炼的核心而言,也离不开一个气字。江湖上人人知晓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也是这个“理”。

打开史籍文论,你会发现是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鲜明的理念,响亮地品说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同时代的刘祯在品论孔融时亦说道“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诸子大家一时的“气”说,响彻南北,影响东西,有意无意中遂开了一代古代文论“气”说的先河。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插说一下,近代学者大家是如何解释评断曹氏所谓“文气”说的:陈钟凡,朱东润先生释“气”为才性;罗根泽解释“气”,是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给我们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郭绍虞老先生把“气”分说为“才气”,“语气”两类;而王瑶老先生又是如是说法“这种禀赋之气底表现,就是人的才性,而文即才性底表现。”他老人家更进一步地解说道,把“气”解说成风格,语势文气也不冲突,也能讲得通,“气”是概括的,是多含义的。当然还有诸多大家学者有乎别样的解说。如炳宸先生另起新说以为“气”不能解释为才性或者个性,语气,而是“指作品的风格。”凡是种种不一而足,但他们至少应证一点“气”说不同凡响的历史影响力。

文气说的产生不是凭空而就的;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一定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就像任何生命的产生离不开一定条件下的水,温,土壤等因素一样。战乱纷起的魏晋南北朝,先天就脱胎于汉末尸骨遍野的历史环境下,而生于其间的文人学士,眼睛所见与脑子所想,已然完全不同于汉赋里的铺成夸张,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心境。一代有良心,有思想独立的文人兼政治家,开始了历史的反思(大家可以翻阅一下曹氏父子等的建安时期作品即可一目了然)。可以说他们是在反思中不知不觉将“文学”拉近了现实生活,歌我所见,写我想写,渐而形成了更能贴近周边生活的诗歌篇章,意气昂扬地抒发了建功立业,拯民于水火的壮志。一时之风,苍凉激越,慷慨悲壮,蔚为壮观。形成了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建安风骨”。对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里是这样赞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可谓切入木三分。具有慎真而气遒的建安文学,突破了雍容华贵的形式主义,充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地表现了作家的思想志趣和创作个性。由此而产生了“文气”说,倡导注重作家的主观精神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再也自然不过。

以“气”论文,自曹丕而始,但作为哲学概念的“气”,却早在先秦两汉的典籍里屡见不鲜。反正是冬闲无事,在这里我就与各位掉一掉书袋子,尽量多的列举一点“气”的掌故。

《周易,系辞》:“精气为物。”《论衡》里说:“天地并气,故能生物”;“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鸡蚤之于人,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说的意思是万物皆由“气”而构成。中国古代很多学派都倾向于,以客观存在的“气”来解释万物的起源。老子就是有典籍可查的鼻祖之一。

再如《汉书,礼乐志》亦说道:“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对此杜预注解道:“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人函天地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翻译成现在人的话,意思就是说人所禀之“气”,它来自于自然,而自然之气其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禀气而来的人,其情感也就自然地具有了相应地变化。将“气”与“情”联系起来。“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作为“人学”的文学,它离不开抒情言志,而“情”和“志”,必然会牵动人的喜怒哀乐,这一牵动自然就离不开“气”,心气吗。这不就挂上“关系”了吗?————文气的渊源。

《周易》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的就是“气”本就有“质的差别”,所以禀气而生的人,因“气禀不一”自然就会有千差万别。从“气味相投”这句话,你就可咂摸出一二个中道理。

所以《管子,心术》说道:“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列子,仲尼》篇:“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礼记,祭义》曰:“气也者,神之助也。”可见“气”与人的精神关联是如何的密切。气,除了与文学艺术关联紧密,在中医这一行当中也重要的不得了。《黄帝内经,素问》篇里这样写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国古代练家子,从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运用此理于身心锻炼中,并创收不菲。“形随气动。”“心,神,意,力,气。”凡练家子有心得者,自然会在这五个字上下一辈子工夫,而不会在手脚四肢花架子上叨叨不休;一如我们作诗填词为文上,亦应在“风骨内涵”,新颖,原创等上下功夫,而不可沉溺于“表面文章”堆砌陈词;内容苍白,而得意于无病呻吟式的惺惺作态。醉误了自己而不省;遗笑了别人而不知。何其糊涂!所以,要想真正地提高自己作文的质量,首先得提高自身的品趣识度,注重平日里的修为,一点一滴攒聚“浩然正气”————-养好气度。

想做到这一点,真的须“静”下来向先贤大家们学习,汲取正能量。静能生慧,静能生智。唯有尽力地静下来,你才能从细微地品读中,从静心地体悟中觉悟出社会,人生,山川日月大自然的“月精日华,厚重俊美”。刘伯承元帅曾对其部下不厌其烦地强调过:“六根不净输得干干净净。”打仗的将帅须有静的素养;做大事者亦离不开一个静的底功。毛泽东曾对叶剑英有过一个这样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意在表彰叶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大将风度。佛家讲静而空;道家求静而修。中国传统的练家子,更讲求静坐敛神气布周身,运行百骸。只有练好了精气神,方能求得“身动如山飞”的绝佳效果。“气足而力显”。气与力有着非同一般的关联,有集可考。如《司马法》中就有“凡战,以力久,以气胜,....”;王充在《论衡,儒增篇》就明确说道:“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哈哈,气与力几乎在这里等耳同之了。

气不仅与力关联密切;还与“道”,“义”,“德”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又言道:“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养气,集气,首先你得心斋要大。唯有如海样的器量,方能容纳下百川;心胸唯有如山谷一样“谦虚”,方能容下不一万事,取其有益。兼听则明吗。所以,气,“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

虽然,先秦诸子各家,对道,对德宣扬的内涵不一,但它们总是近于道义和德性的。人的“气”,可“养”,可“生”,可“集”,可“安”,受着道德修养的决定和影响。

回归本文讨论的重点,“文气”说的特点基本可以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作品中的“气”是与作家的“气”——-气质是一致的。因为,作品的风格本来就是作家创作个性最突出的表现,而主观精神又是个性的核心。欣赏者与批评者总是从作品中去体悟作家的“气”,端详出作家的气质。虽非唯一途径,但至少是最为重要,主要的“考察途径”了。舍此就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二,一个作家的“气”,是长期养而形成的,一旦定型就具有了相当的稳定性。几乎不可能贸然转变成另一种性质相对立的“气”。每一个作家的“气”及其形成的风格特色,应该说是无限地接近“唯一性”,很少是“父传师授”的。所以曹丕才有“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对此,学术界有争议亦属正常。

三,我们当然不能把“气”的相对稳定性,理解成绝对化。世上没有一尘不变的东西。在“气”的形成过程中,以及作家以后的生活创作阶段中,作家的气会有“调整”,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变化”,甚而在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亦会有“气”的变化。这是因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其自身特殊规律。主体的特点并非在一切时候表现于作品中。所以,曹丕说:“徐干时有齐气。”意思是说,徐干这人啊,字里行间时不时地冒出齐国人的“气味。”但话说回来,换另一个齐国人做文章,里面估计能让你闻到“徐干”之气味似乎就很难了————-除了刻意模拟。就像当下许多人学习模拟邓丽君的演唱风格,稍对邓丽君熟悉的歌迷一听就知“不是原唱”。五千年中华文明,有多少先贤大家的东西供后辈学习模拟,你看到有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吗?————至多是“逼真”。书法绘画音乐亦然。“气场的个性化”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

四,哲学中有“气”乃“力”的提法。“文气”中自然也缺少不了“力”的作用。如笔力,腕力等,不亦关联甚密?无力则无慷慨悲壮可言。司空图论豪放则言道“由道反气,处得以狂”。“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等等等。草弟最近不是在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吗?仔细了,查查可有我上面引续的两句话?

五,“气”动成势。“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诚其所言!“然气不可以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也。鼓气以势壮为美,....”,文章须以“气”贯穿之,“英词丽藻”才能形成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统一体。以“气”贯文则“势”生,“气”盛则“势”壮。清代铜城“谬种”刘大槐直言道“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气云种种,累得我气阻腰痛。这篇闲聊随笔至此告一段落,不然我的腰肌劳损更会“气”得我够呛。

                    问好各位,大雪日心气开朗!

                          五帝呓语甲午岁小寒前夕。
  
  • 故典道知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12/11 9:49:32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师说的有道理 虽然我不是太懂
五帝呓语
五帝呓语: 能静下心来看,就已经很好了。确实有点“专业难度”。读书学习亦跟吃饭一样,须得一口一口吃,再慢慢消化方好。祝快乐!
2014-12-12 10:10:34 回复
  
  • 滁州吉安少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发表于:2014/12/11 10:09:17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人都有才气,可惜我没有文人的才气,却染上了酸气。。着实烦恼。。

问好五帝老师。
五帝呓语
五帝呓语: 为人未必非得有“文气”,有“科学气”,有英气,有勇气,有质朴气,有气度等都是很好的;但你自谦说的“酸气”,最好不要。不要为此烦恼,我没看出你有酸气,倒是英气,质朴气可人,不然我敢和你论忘年交吗?
2014-12-12 10:16:30 回复
滁州吉安少
滁州吉安少: 回复 五帝呓语:五帝老师谬赞了,英气、质气没有,勇气倒是有一点,哈哈。。
2014-12-12 13:50:32 回复
王劳斯就是我
  
  • lulu_要妳管
  • 发表于:2014/12/11 11:00:49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采
五帝呓语
五帝呓语: 谢谢你的赞扬;谈不上“好文采”,只是下了一点功夫,多花了一点时间,翻书择录编辑一下而已。观点,学说都是先贤别人的成果,我不敢据为己有。谢谢,顺颂冬琪!
2014-12-12 10:20:57 回复
  
  • 芳韵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12/14 13:58:36
  • 来自:安徽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所谓“气”,有风气、人气、才气、财气等等。能形成“气”的必定是由大环境和小氛围所致。比如说当今的社会风气,是由政府和民众的行为所造成的,再比如说人气,是由特定环境和人群所造成的、、、、等等。说这个人有文气,也是对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从内心到外表给人的一种印象。文气,是装不出来的,它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它是给人的一种印象。可以说,它是一个人的潜质。总之,也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气质吧。
看了五帝的帖子,也胡乱说了几句。五帝理解的比较深刻,欣赏学习了。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 似水流年
  • 发表于:2014/12/15 8:11:07
  • 来自:安徽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革之后‘文人’就没有气了,当下也不允许文人有气
五帝呓语
五帝呓语: 这就是开国领袖“深谋远虑”的伟大之处————-“统一思想,净化灵魂。”十数亿人一个脑袋就行了,比老蒋用特务控制知识分子高明多了。....。
2014-12-15 21:08:29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