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关于滁州的民间传说,你听过几个?

  • 滁州吉安少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阅读:522
  • 回复:4
  • 发表于:2014/11/5 8:56:22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滁州的由来
柴王的妹妹柴蓉,听说哥哥要在皇甫山造都城。她对哥哥说:“皇兄,柴虽以山为母,炊灶不离其山,柴火相近,恐有不测,我为兄另造城池如何?”柴王沉思良久,笑着说:“有劳御妹,另造炊灶之洲——厨洲也。”

柴蓉就在大峰造山下造一座城为厨城。后来,柴王一到厨洲,就染病身故。柴蓉痛哭之中猛醒。柴进了厨房之地,就是冲犯了地名,哥哥是受了火焚之灾,快用水除之,把个“厨”字改为(三点水加个除)“滁”字。

滁州由此得名。


鲜鱼巷的由来

在滁州市中心街北面、十字巷南口,有一条小巷叫“鲜鱼巷”。早先,“鲜鱼巷”并不叫“鲜鱼巷”,叫“太平巷”。为什么后来改叫“鲜鱼巷”呢?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

这年三伏天,旱情严重,几个月没下一滴雨,热得人们透不过气来。城里不少人家的小孩出痘子,在痘子没出尽之前,用什么药都治不好,非得喝鲜鱼汤,才能排除毒气。往年,滁州城附近,清流河碧波荡漾,河上有撑船放鹰的、背箩撒网的,街上鲜鱼多的是。可今年旱得出奇,清流河干涸见底,哪里还有鱼打呢?从城外好不容易打出几条小鱼,运到城里不是变味就是离刺,想买活鱼的人急得在街上乱转。

这事被太平巷内一个老汉知道了。这老汉姓张,老家在山东,从小逃荒来滁州府。年轻时候,夫妇俩生了个女孩,两岁上也是因为出水痘没治好丢了命,急得孩子妈一病不起,没过半年也咽了气。老汉孤单单一个人住在太平巷内一间小草房子里,早些年靠打鱼谋生,是个打鱼的行家。哪口塘里有啥鱼,什么时候能打到什么鱼,他摸得比谁都清楚。后来因为在一次打鱼中,腰板子跌伤了筋,就挂起鱼网不再出去打鱼了,这二年靠编草鞋卖,糊口度日。

他听说小孩治水痘要用活鱼,便二话不说收拾鱼网要出城去打鱼。有人知道后劝说:“大热天的,年轻力壮的跑得汗直淌都难打到鱼,你偌大年纪还是在家歇歇算啦!”老汉只是说:“没啥,救孩子要紧。”

第二天,天刚麻丝亮,张老汉就背着鱼网出城了。他想起东门外有个月牙塘,塘宽水深,可是走到那一看,月牙塘干得见了底;他又想起北边有个陈家湾,湾里草深鱼肥,可跑去一看,湾底裂开的口子有一尺宽;想到南边的凤凰洼,那里三面环山青幽幽,走到腿发软才看到,凤凰洼干得像个火锅底,青水草晒成了黄枯草,连鱼腥味也闻不到……

眼看太阳过头顶了,鱼篓空空的,心里急得像火烧。这时,他想起西边山坳里有个庄子,庄边有口大柳塘,塘深不见底,哪年也没干涸过。于是他又转身往西走,翻过好几个山头来到了这个庄子,果见大柳塘一塘清水泛着绿波。张老汉头一网撒下去就打上来一条金晃晃的大鲤鱼。他一只腿跪在地上,双手捧着鱼儿,像抱着孩子一样地高兴,嘴里不住地说:“这下可好啦!”

一网一网又一网,张老汉忘了自己的腰痛、肚子饿,不一会功夫,鱼篓里便装满了又肥又大的鲜鱼。

天上的太阳像盆火,地下的热气蒸着人。张老汉挑着沉甸甸的鱼篓,喜孜孜地往回赶。走着,走着,张老汉停住脚步打开鱼篓一看,一篓鱼死的差不多了。他放快脚步又走了,走着走着,又闻到了鱼臭味了……张老汉心里很难过,忍不住泪水也流出来了。

“老爷爷,天不早了,但不知道您为何在此伤心流泪?瞧您这么大岁数,该好好保重身体才是!”

老汉转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姑娘。这姑娘一头黑发,像乌云盖顶,两片桃腮像两朵红云,长得犹如出水的荷花,比画上的仙女还要好看。

“孩子,你哪里知道:我忙了一天,打的一篓鱼都死了、烂了,怎能不急呢?”

“老大爷,这一篓鱼能卖多少银钱?”

“嗨,银钱事小,给小孩治病事大……”

“鱼儿怎么能治病?”

“唉!事到如今,对你说也不中用。”说完,张老汉站起来要走。

“莫慌,莫慌!”姑娘一把拉住鱼篓,笑盈盈对老汉说:“大爷。常言说得好,多一个人多条计。你把事情告诉我,说不定我还能帮帮你呢。”

老汉这才把事情原委一一对姑娘讲了。姑娘说:“大爷,您不要着急,我这里有个金钗是祖传的宝物,你拿回去,将鱼儿放在青石之上,用我这宝钗在青石上一边敲一边说:‘青石条,银石条,鱼儿鱼儿蹦又跳’,就行了。”张老汉接过金钗,正要再问姑娘几句,一抬眼,姑娘不知哪里去了。

老汉匆匆挑鱼赶路,进城时天已不早了,他见太平巷口有块青石又宽又长、光溜水滑的,就把鱼篓里的鱼往青石板上一倒,从怀里掏出金钗一边敲着石条,一边说:“青石条,银石条,鱼儿鱼儿蹦又跳。”说也奇怪,石板上的鱼儿,一个个又活蹦乱跳起来,像刚出水一样。老汉站在巷口,大声喊道:“要活鱼发水痘的快来呀!便宜货,一个钱一条。”不一会,一大堆鲜鱼都卖光了。

几天后,张老汉来到遇见姑娘的地方还金钗,等了半天,找了一圈,连姑娘的影子也没有见着。老汉见天色已晚,正要往回走,忽然看见姑娘迎面笑盈盈滴走来。

“老大爷,可又有什么难事了?”

“孩子,这宝钗还你。”张老汉说,“多亏你这宝贝,把死鱼救活,孩子们喝了鲜鱼汤病就好了!我老汉今天来不为别事,一是还你宝钗,二是谢你。”

“老大爷莫要谢我,我还要谢你好心的大爷哩。”

“孩子,谢我什么啊?”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谢你救命之恩。”

“我什么时候救过你,孩子!你一定是认错人了。”

姑娘摇摇头说:“大爷可记得有一年,你在柳塘边打鱼,见一只青蛙被蛇缠住,是你用石头砸死毒蛇,救了青蛙一命?”

“那么,姑娘你……?”

姑娘说:“大爷,实不相瞒,我乃是东海龙王的外甥女儿。这柳塘深有万丈,底上有一洞口直通东海龙宫。那一天,我变作青蛙在塘边游玩,不料被毒蛇缠住,难以脱身,多亏大爷相救,免遭杀身之祸。大爷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日后大爷若有什么难事,可来此处找我。”说吧,隐身而去。
张老汉去世后,人们总是忘不了这位好心的打鱼老汉,就把老汉住过的太平巷改叫“鲜鱼巷”啦!


滁菊的由来
其他地方的菊花,开水冲开后是花蒂朝上、花朵朝下,冲两三次,花也就碎了,也没有花味了。滁菊不一样,放在杯中,倒入开水,菊花直翻筋斗,但最后都是花朵朝上、花蒂朝下,一朵菊花能冲七开还有花香味,而且花朵不碎。
滁菊闻名全国,誉满天下。提起滁州的菊花,谁都翘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其实滁菊并不是长在滁州城的,而是长在琅琊山西北边的大柳集。

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山西人迁居池河,这个人善于养花。在池河开了一个花店,店里的品种很多,特别是菊花的品种更多:黄、白、金、紫……各色菊花,加上店主善良、忠实,买卖很兴隆。但由于店主得罪了当地的地痞,无法在池河住下去,没办法,只好流落在大柳,在凤凰桥旁安了身。于是他又重操旧业,在房后种了很多花,谁知别的花光长叶子不开花,只有菊花盛开,五彩缤纷,花朵很大。人们说:“凤凰桥那里是空地,所以菊花长得好。”这山西人给菊花起名为“池扬柳菊”,每到秋高气爽的季节,附近的人涌入大柳购买菊花,煞是热闹。

菊花摘下来,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见阳光,数日后阴干,即可泡茶喝。把菊花茶放在杯中,倒水冲得菊花直翻筋斗,但最后总是花朵朝上花蒂朝下,一朵菊花能冲七开还有花香味,而且花朵不碎。不像其他地方菊花,冲开后是花蒂朝上,花朵朝下,冲两三次后,花就此碎了,也没有花味了。

人们得知滁菊比杭菊还多一开,纷纷购买滁菊,这样,滁菊渐渐有名了。这消息被皇上知道了,于是滁菊就年年进贡。因为大柳是属于滁州管辖的,故而人称为“滁菊”,但后面要加上一个“柳”字,说明是大柳的。一直到现在,人们购买滁菊,总是看看后面有没有“柳”字。


珠龙桥的由来
传说一:滁州关于珠龙桥的传说最早要追述到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柴世宗(公元951-960)伐南唐,经过这里,正好赶上农历正月十五,乡民们在桥边舞龙灯,双龙戏珠。柴王不知道这桥叫什么名字,就随口叫了一声珠龙桥,以后人们就把这座横跨在沙河上的桥叫做珠龙桥,当时有一首民谣,其中有一句:“柴王爷推车桥上过,压出一条沟,呀嗬嗨。

传说二:这是一座依山临水的古镇,背靠关山,脚枕大河,滁州第二大河沙河把古镇老街拦腰分成河东和河西两块,明朝嘉庆年间建造的一座桥梁把河东、河西串接起来。传说当年有龙、珠在桥上相斗,好事者报到官府后,桥就被命名为珠龙桥,老街也就名正言顺的叫做珠龙桥镇了。



琅琊山的由来
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增添一下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可这座神山却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一天,它趁东海龙王去南海观音那里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东海来到陆地,赏花看景。它还要跟南三山拜为兄弟,与北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想把宝山钉在陆地,不许它乱跑。于是,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也没去成黄河北,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府的风景美了十分。西山横穿南北,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处处可见。天上的白云缠绕着山腰,空中的鸟儿也一群群一阵阵地飞来在山上做窝垒巢,不愿离去。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超然留在寺院,这一回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可以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流口水儿。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锅里剩的一点也填进了嘴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 “摩陀山”了。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
  “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碧霞宫的由来
过去,每年正月初九这一天,人们纷纷到琅琊寺烧香礼佛,同时玩灯、杂耍,好不热闹。这便是琅琊山庙会。庙会为什么选在正月初九?这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琅琊山并不象现在这样秀丽多姿,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因嫌天宫冷清寂寥,想到人间游山玩水。仙姑定睛一看,大失所望,山上除了草还是草,连比自己高的树都没有。仙姑稍作休息,想另找锦绣山川。但转念一想,现在的景色有何味道?不如自己动手造就一处美景,想造多美就造多美。于是,她决定不到别处去了,并就地用石头垒了一个住处,往下来美化琅琊山。 
  碧霞仙姑知道天宫里的甘霖能使花草变香,清水变甜。便每天往返天上人间,取来甘霖,洒在琅琊山上。她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不辞劳苦,终于使原来的荒凉的琅琊山开始长树生花,风景渐渐秀丽起来。其中琅琊寺一带的景色特别优美,这是因为盛甘霖的罐子不小心给弄翻了,甘霖全部泼在一处的缘故。 
  碧霞仙姑造了一处仙境的消息传到天宫,她的姐妹们纷纷要求下来观赏,选定的日子是仙姑的生日,而这一天正是正月初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碧霞仙姑,就在琅琊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便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便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庙会。


定远虞姬墓的由来
定远县二龙乡谭村西沿有一条从北向南的九里长岗丘,这就是项羽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垓下村)败逃,被“汉兵围之数重”的古战场—四阝贵山,山上有一个高6丈的大土堆,就是项羽爱妾虞姬墓,后人称之为虞姬墩。墩上长着美人草,叫虞美人草。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项羽从垓下南驰渡淮,经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东)到达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受田夫陈铎欺骗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上,打了一场遭遇战。根据《九域志》记载:“阴陵城,项羽迷道于此,盖虞姬死所。”虞姬就是在这场混战中被 杀或自尽的。项羽来不及带着爱姬尸体,只好怀揣姬首,一口气跑到东城西边四阝贵山,喘气未定,又被追兵包围,号称“万人敌”霸王,“自度不得脱”,无奈何,只得埋姬首泣别,挥兵决死战,斩将夺旗,突围而去。所以《太平寰宇记》有:“虞姬墓在定远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的记载。   
  据当地故老历代相传:项羽自阴陵南逃时身负姬首,悲万分,喑哑叱咤,怒发冲冠,左剑右戟,大显神威,马踏箭射,所向披靡。一日九战,血染战袍,虞姬首血与项羽伤血溶在一起,从北向南淌下七滩鲜血,后来长出七个小土包,后人称“七星照月伴美人”。恶战一场以后,项羽被迫退回山顶,他把二十八骑布成方阵,四队四向准备四面突围,为了不使爱姬首级落入敌手,项羽匆忙用剑挖出个小坑,割下袍襟,缠好姬首,边泣边埋。后来虞姬墓长成三角状的坟,墓上生长一种不知名的草,叶子对称出生,每茎两节,越长越高,叶子一出来就是红色,妖媚可爱,茎软叶长,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煞是好看。当地传言,这是虞姬精诚所化,给它起个美丽的名字,叫虞美人草。




王劳斯就是我
  
  • Monster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11/5 10:31:38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个都没听说过
滁州吉安少
滁州吉安少: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呢。
2014-11-05 10:41:55 回复
  
  • 抗日英雄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11/5 17:06:57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纯文字 看的太累 
滁州吉安少
滁州吉安少: 2货。。你最近去哪发财了。?
2014-11-06 08:45:02 回复
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愿提十万狼虎旅,越马扬刀入东京 !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