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童年的记忆(之六)————妈妈的顶针

  • 清茶飘香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阅读:1189
  • 回复:11
  • 发表于:2014/9/17 14:28:41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这枚小小的圆不溜秋的顶针,寄托着我对母亲的怀念。从我记事起,妈妈右手的食指上就戴着顶针箍,为了防着割手,在上面缠了一圈一圈布条。妈妈戴着它穿针引线,缝补衣服、纳鞋底、缝衣订被,养儿育女,风风雨雨几十年,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记得小时候,妈妈一直穿着兰士林布大襟褂子,后背上、袖肘上都是补丁。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胸前或者褂袖上,总是别着一根带有一截线的针,而手上的顶针也几乎没有摘下过。妈妈是个要强的人,个子虽然不高,但干起活来非常麻溜,而且十分卖力,无论是农活还是家务,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她年龄相仿的人没有几个能比得了她。按照种田人的说法,就是恨活。妈妈白天忙着侍弄庄稼,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忙活一家人的吃穿用,纳鞋底、补衣服,缝补浆洗。一年到头,忙的不识闲。

    那时,因为贫穷,一家老小,一天三顿,能糊个肚子圆就不错了。对于穿衣服,只要不露皮不露肉就行了,基本上都是扒皮洗,等皮干,根本没有什么讲究。一年到头,大人孩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即使有件把像样的衣服,平时根本舍不得穿,只有等到上街下集、走亲戚时才肯换上。一旦回到家里,立马就收起来,生怕弄脏了,穿坏了。穷汉,穷汉,穿衣吃饭。人们已习惯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穷困生活。我们是在唱着“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的歌声中慢慢长大的。

    妈妈不但会干农活,针线活也好。缝补衣服是家庭主妇永远的话题,衣服磨损最厉害的部位是上衣的两肩、两袖肘,裤子的两膝和屁股后面。最难补就是掛肩,是两肩连同后背上半截一起补上,占一件褂子后背的一大半,可以称得上是个大手术。那时,女人们把这个大补丁叫“过褂肩”。从庄稼汉的后背上的补丁周不周正,就可以推断出那家女主人的针线活手艺如何,“过褂肩”是件细活,也是一个门面活。针线活手艺差的,补得歪脖扭肘的,既难看又遭人褒贬。妈妈过掛肩的时候,很讲究。父亲的白洋布褂子破了,为了这,妈妈还特地叫父亲去街(gai)上扯尺把洋布回来,先把要补的衣服平铺在大桌上,把布放在后背上比对好,以衣领为中线,两肩对齐。然后把布用大针码固定好,仔细瞅瞅,看看是否周正,确定好了,才用小针一针一线地缝,缝好后,再把里面牵牵挂挂的破布剪掉,最后,沿着线脚再牵一圈里大外小的暗线,这样补既结实,穿起来又好看。再就是两袖肘、裤子的膝盖前、屁股后面,这些地方都是容易磨破的部位。补起来要简单得多,对称好了,补成方块或者椭圆形的,耐磨就行。

    至于做鞋呢,可要复杂的多。首先要裱袼褙,先用小铁勺和一勺浆糊,用一扇门板或者小桌面,打湿。把平时穿过的破布烂衫找出来,撕撕拽拽,挑一些好点的积攒起来做鞋用。每到妈妈忙碌的时候,我就主动在旁边帮妈妈打下手,要么忙着端盛浆糊小铁勺,要么帮着捋布头或递布头,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妈妈铺一层布,用手抹一层浆糊,然后再加一层布,边角要对齐、合缝、均匀,一层一层抹,糊了几层后,将糊好的袼褙斜靠在墙边凉晒。等晒干后揭下来就可以剪鞋底了。妈妈有个放鞋样的样包,里面夹着各种款式的鞋样。妈妈是个很用心的人,平时,看到别人做的鞋式样好,就想方设法找人家剔个鞋样回来,放进样包里保存着,日后留用。每到阴雨天,不能下地干活。妈妈就从样包里取出鞋样,把袼褙放在大桌上,照鞋样子剪鞋底。然后选结实的新碎布条填心,将几层糊到一起,最后用白洋布包边、包面,一双双鞋底就这样做好了。最后放进针线篮里凉着,凉干后就可以纳鞋底了。

    那时,纳鞋底要用苎麻搓的麻绳纳,因为麻绳结实、耐磨。搓麻绳也有讲究,一般要搓到一庹长左右才算好,这样,每拉一针,麻绳随手臂可舒展开,并且能甩起来。搓短了,虽纳得快,但是绳头太多,不好看,也浪费;搓长了,拉起来费时、费力。关于搓麻绳,妈妈还讲了一则笑话呢。“从前,有个懒婆娘,为了使女儿出嫁后少受婆婆的罪,就教女儿学搓麻绳。她认为搓麻绳很辛苦,要一庹长一条地搓,而且每条麻绳还要留穿针的细绳头,嫌绳头多太费事。也许是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也许是为了偷懒。女儿就听妈妈的教诲,搓了一条长长的麻绳,足足装了一粪筐。等女儿到了婆家,拿出麻绳纳鞋底时,一条麻绳拉了半天,结果,一不留神,麻绳竟然拽过了头。由于懒婆娘的自作聪明,反而弄巧成拙,使女儿遭到婆婆的好一顿臭骂”。

    生产队开社员会时,队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会利用这功夫做些针线活,口袋里都揣着鞋底,选个角落坐下来。会前,女人们一边高门大嗓、旁若无人地谈笑着,一边顾及着手中的针线活。她们一手握着鞋底,一手攥着针锥,指缝里还夹着带麻绳的针,先用针锥使劲在鞋面戳个眼,然后顺着那眼把针透过去,再用食指上的顶针抵着针,慢慢顶过去。再从反面把针拔过来,使劲拉出绳子来,最后用手拽紧。虽说那顶针可以起到保护手指的作用,有时,光顾讲话,一不留神,顶针抵滑了,针屁股一下戳到手指上,鲜血顺着血眼往上直冒。被扎的女人一边口里不住地“啡、啡”叫痛,一边赶紧把受伤的指头塞进嘴里吮着,直到血止住了才罢。如果遇到阴雨天,鞋底回潮,针头发涩,三下两下拔不动,就把鞋底放到嘴边,用牙齿咬着针,慢慢往外拔,直咬的牙根发酥。有时,稍不注意,也会把针拔断。她们就是这样,正一针反一针,来回拉着、拽着。会开始了,领导在上面讲,她们在下面偷偷地做私活,彼此间还挤眉弄眼,说着悄悄话。不时听到“呜啦、呜啦”纳鞋底拽麻绳的声音。手快的,大半天下来,一只鞋底差不多就纳好了。

    孩提时的我们,对纳鞋底非常感到好奇,乘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弟弟就蠢蠢欲动,偷偷地从家里的针线篮里,拿起妈妈刚纳了半截的鞋底,又取出顶针,戴在右手的食指上。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握着鞋底,一手攥着针锥,按照鞋底上的针脚,照葫芦画瓢。用针锥使劲戳着鞋底,因为年纪小,手劲瓤,手随着针锥,在鞋底上左右打转,牙根咬的咯咯响,好不容易才能钻出个鞋眼,然后用针透过去,带过麻绳,“呼啦、呼啦”地拽着,拉到最后,模仿大人的一样,把麻绳在手上绕两圈,使劲一背,拉紧。瞧,那纳出来得针脚,因用力不均,歪歪扭扭的,就像蛐蟮扒在上面,针码也是大小不一,要多难看,就有多那看。弟弟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也想一试身手,我还臊批他“犯女人型”,男孩子干女孩子活。终究架不住他的死缠硬磨,才放手让他试一下,自己还不放心地在一旁指手画脚,冒充内行。弟弟喜欢的屁唧唧地,接过针锥,照着我的样子,在鞋底上使劲地钻,累得呼哧流星地。只听“咔嘣”一声,针锥被却断了,我俩一下子吓傻了眼。赶紧放下鞋底,等着妈妈回来挨骂。

    那时,农村干活大呼隆,除了白班外,早上有早班、晚上有晚班,很少有空闲。女人们做针线活也是见缝插针。夏天,酷暑难当,在阴凉处、树荫下;冬天,天寒地冻,在火塘旁、在避风向阳的地方,稍有空闲,女人们就三五成群地集聚在一起,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张家长李家短的扯着闲话,孩子们也围在一旁嬉戏、玩耍,女人们的说笑声、孩子们嬉闹声交织在一起,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份喧闹的氛围。

    妈妈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针线活非常好。她不但会做男人的小口鞋、女人和孩子的大口鞋,还会做大人孩子冬天穿的两片瓦的棉鞋,并且全是翻上的。虽然我不会做鞋,但是,生长在那种环境,耳濡目染,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每当妈妈坐在小板凳上绱鞋时,我就站在旁边看,有时,还给妈妈打打下手,帮帮忙,穿个针、递根线什么的。妈妈绱鞋时很讲究,首先把做好的鞋面和鞋底前后对齐,用线固定好,然后拿起来左比比,右瞧瞧,仔细端详一番,看看是否周正。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鞋绱歪了不好看。她认为满意了,才开始动手緔鞋。妈妈緔鞋时用的是木头把子的粗针锥,这样的针头结实,不容易断。有时,妈妈辛辛苦苦地把鞋都上緔好了,她感觉有点歪,不怎么满意,愣是把緔好的鞋子又拆了,重新緔,直到满意为准。那鞋从反面上好后,还要慢慢地反过来。有时,鞋底太硬了,翻不过来,就把鞋放在锅上用热气蒸软后再翻。有时,妈妈嫌自己的手劲不够,就叫父亲过来帮忙,因为父亲手劲大呀。妈妈又担心父亲用劲过猛会把鞋撕坏了,一再叮嘱父亲:“慢点、慢点”。妈妈每每做起事来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特别上心。难怪父亲有时会埋怨妈妈:“老东西,就知道逞强”。翻好的的鞋,就叫我们试穿,看看是否合脚。试新鞋是件既高兴又痛苦的事,脚伸进鞋里,踏着鞋,要先用脚尖使劲磕,要拨好多下才能穿上,好不容易穿上了,又非常挤脚,难怪人们常说:穿小鞋的滋味不好受呀。穿好后,要多踩踩,几天下来就会松快些。如果还嫌鞋小,就拿出鞋楦子,楦上几日后再穿。按大人的老话说,“三拔不上是好鞋,一拔就上是草鞋”。每到过年的时候,妈妈会早早地做了一篮子新鞋,大人孩子每人一双,大家欢欢喜喜地试着新鞋,要等着大年初一才能穿上新鞋去拜新年呢!

    妈妈虽然没文化,但是,脑子很活,按现在的话说,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当年轻姑娘开始流行做两接头棉鞋,而且是那种鞋面上砸着气眼,从气眼里穿系鞋带子的棉鞋时。和老式的翻緔鞋相比,既省事也漂亮。妈妈也开始动心了,她虚心地向年轻人讨教,照她自己的话说:“临老了,还要学吹鼓手”。因为,妈妈本来针线活就好,学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很快,妈妈的明緔鞋也做得有模有样了,而且棉鞋、单鞋全是明緔的。在针线活方面,我虽没得到妈妈的真传,但耳濡目染,也略知一二。每到夜晚,我伏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时,妈妈就凑在一旁做针线活,也好节省点灯油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当我一觉醒来,还看见妈妈在灰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做鞋、缝补衣服。有时,针尖不快了,她就把针尖放在头顶上轻轻地铛铛,然后接着逢,还不时地打着哈欠。看着妈妈疲惫的身影,心存感慨,也深深感悟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真切含义。

    顶针,这小小的麻姑娘,一直陪伴着母亲,过着简朴的生活。如今,我们这七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母亲已离开我们快十年了。睹物思人,心中万分感慨。顶针,这小小的家珍,代表着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家风,在儿女们的心中潜移默化着,她将演化成了儿女们心中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 清茶飘香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9/17 14:30:07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终于删掉了!

  
  • 清茶飘香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9/17 14:30:57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唉,自己真笨呀,

  
  • 清茶飘香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9/17 14:38:05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多日不发帖,竟然不知怎么发了,真悲摧呀!
原子韶
原子韶: 以后经常发帖就熟悉了,楼主写得真不错,我们的母亲太辛苦了,向母亲说声:我爱你
2014-09-17 15:31:29 回复
  
  • 油菜花一样的女子
  • 发表于:2014/9/17 14:53:11
  • 来自:安徽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清茶飘香
清茶飘香: 谢谢支持!
2014-09-17 17:41:41 回复
  • Heller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9/17 16:14:34
  • 来自:安徽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清茶飘香
清茶飘香: 谢谢关注,问好!
2014-09-17 17:42:24 回复
  • 滁州吉安少
论坛管理组论坛管理组
  • 发表于:2014/9/18 17:23:03
  • 来自:安徽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见到楼主的文字,问好。。
王劳斯就是我
  • 清茶飘香
楼主回复
实名认证会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9/18 17:27:53
  • 来自:安徽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一些琐事,人也变懒了,不想动笔。
家在安徽
家在安徽: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好久未动笔, 一写就是篇好文章。也可以理解为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赞!
2014-09-18 21:35:41 回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