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献给觉醒女性的赞歌——-观电影《钢琴课》有感

  • 沉睡玉壶
楼主回复
  • 阅读:1714
  • 回复:2
  • 发表于:2012/11/26 17:47:42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难得了一个清闲的夜晚。我关了所有的灯,把自己沉在黑暗中,营造出一点气氛。安坐在电脑前,找到了电影《钢琴课》。安静的去看,看她能给我带来什么……

 
     背景: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3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

        维多利亚时代服饰风格是
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及后印象派等,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如狄更斯、勃朗蒂姐妹、格斯凯尔夫人等等。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钢琴课》讲述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艾达:女主人公艾达孤独而忧郁,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挺拔的腰身和笔直的颈脖,高傲而圣洁;她是哑女,但是她是一个拥有精湛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领悟力的女性,钢琴是她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她的服饰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  
  

   
她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她只能去听,但不会说话,她也不屑去说话,她坚信人们说的话中大多数都是废话,而且不圣洁。


 

她不说话,但是她有自己诉说的方式,就是弹钢琴,而即将一起开始新生活的丈夫斯图特。却对于她的声音一无所知,不知道也不在乎她需要什么。当丈夫因为道路泥泞难行而没有安排人把她生命的一部分————钢琴搬走,孤零零的留在海滩上时,她和丈夫之间就人为的划了一条鸿沟,他们之间也就完全没有了走近的通道了。

 

求助于另外一个男人贝恩斯。他没有文化,粗野的孤独男人,希望他能带她们娘俩去到海边。当她们在他的帮助下,再一次弹起心爱的钢琴时,她又从混沌的迷失和绝望中找到了自己。他也在钢琴声中得到了文明的启迪,彼此陌生的人之间的距离恰恰就在音乐中缩短了。

 

为了能让她不用到海边去弹钢琴,贝恩斯主动拿自己的一块土地与其丈夫交换,拥有她的钢琴,并且让她来教他弹钢琴。其实贝恩斯并不需要学钢琴,而是听她弹钢琴,看她弹钢琴的样子,感受一个圣洁女神一般的女人在他身边的美妙————他希望向她那片神奇的陌生地进发————-他和她用身体的接触作为交换,将把钢琴还给她 

 

最终,他并没有占有她,而无条件的把钢琴还给了她……他爱上了她,但是他知道她并不爱他。他也不愿意自己像个牛氓玷污了她,更不愿意艾达为了获得自己的钢琴而被迫成为婊子,他决定放弃。但是,他在对她无望的爱恋中,放弃了对她的热切想往……但是,当艾达回到自己的家中再来弹琴时,突然发现,贝恩斯才是她真正的听众。没有了他的倾听,她也没有了弹钢琴的兴致了。。。这是心灵的觉醒,是对精神和谐共振的需求的觉醒。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伴侣,需要知音,既需要身体的陪伴,更需要精神的对话。艾达高贵、倔强和孤独的灵魂更是在无望中挣扎,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互相倾听和彼此诉说的爱人。终于来了,给生命一次雷击,给生命一次泛滥,给生命一场酣畅的甘霖————-竟然,生命之花轰然绽放!!! 
 
   
丈夫斯图特发现了这一切,但是他居然像个无知而懵懂的孩子似的,带着神秘感和压抑感紧张无比又好奇新鲜的完整的偷窥了这一幕。回到家里,他把她软禁了起来。并努力想唤回妻子的爱,从新开始他们的生活。当然,这是无济于事的徒劳。被囚禁的是她的身体,但是身心被爱觉醒了的她,已经成了一只在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了…… 斯图特居然用斧头斩断了她的手指,以此来阻断她对爱的渴望。他把她唯一可以诉说和通往自由的唯一通道给斩断了……他的爱是多么恐怖啊!!但是他再也不可能救回自己的爱了…… 
 


她想走,她要走,她也该走。她要和自己的爱,她觉醒的自我要和自由的灵魂一起走,走到任何地方……但是,她必须和自己的钢琴一起走。可是,她真的能走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去吗? 

终于,因为斯图特的成全,艾达和贝恩斯带着女儿离开了旧家长式的丈夫斯图加特,乘着小船带着钢琴驶向茫茫大海。 

艾达从压抑到觉醒,是一个痛苦异常的蜕变。我开始并不理解,在船上她为什么要和自己心爱的钢琴一起沉入海底,准备自杀。然后她又努力挣脱绳索而浮出水面。其实这就是一个由死入生的新生,是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过去的陈旧的艾达和那个巨大的钢琴作为旧时代的标志一起永远地沉入了海底。埋葬了一个旧我,寻回了一个崭新的自我。 


     我为艾达喝彩,我为艾达的新生欢呼!!!! 

   《钢琴课》是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细腻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同是我们
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里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



 65279
  
  • 帝王住京
  • 发表于:2012/11/27 8:26:56
  • 来自:上海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叙述的太美了!感动!
  
  • 甲乙丙
  • 发表于:2012/11/27 11:03:51
  • 来自:江苏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最近是怎么了,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啦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