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书法与健身

  • 虎歌
楼主回复
  • 阅读:996
  • 回复:5
  • 发表于:2012/3/7 14:09:1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书法与健康的关系,自古以来就不乏研究者,最近曾有人作出过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职业和运动项目中,书法家的长寿比例高居榜首。书法者多高寿,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曾将明清两代帝王、高僧、名书画家作了比较:书画家平均年龄80岁,高僧66岁,帝王40岁。中国历史上80岁以上的帝王仅有四人(梁武帝86岁,武则天82岁,宋高宗81岁,清高宗89岁),而偏偏这四位又都是书法爱好者。这表明书法与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何乔在《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于是,有人说书法象练气功,有人说书法象打太极拳。等等。都很有道理。但根据我的观察、研究和实践:书法并不等于健康。它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书法家认真遵循了某种规律,健康和长寿才有可能。不然的话,近两年报道的不断有中青年书法家英年早逝,甚至猝死于创作室的事件就难以理解。愚以为:如果欲以书法作为健康长寿之道,则必须遵守书法的基本原则。      一、 书写的基本条件 
      椅凳的高度与人的小腿大致相等。人坐在上面时,两脚完全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大腿与地面平行;坐直身体时,桌子的高度应在膻中穴以下一寸许。原则上感到舒适、自然,同时能够久坐不累为宜。与爱好、习惯、字体和书写字形大小相一致的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这是进行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物质条件。 
      二、书写的姿势 
      坐姿:头正脊直,头顶如悬丝,口微闭,下颌微收,如对至尊;沉肩坠肘,肘尖枕于桌面,上身微向前倾,胸部不可触抵桌边,左手轻轻抚纸,右手以五字执笔法(压、押、勾、格、抵)执笔,掌竖腕随,指实掌虚,悬腕柔指,笔杆竖直,圆活松柔,八面出锋;胯平、大腿平、脚平、小腿垂直,两脚与肩同宽;慢匀细长的自然呼吸;闲静、自然、全身放松,心明如镜,虑不染尘。坐姿一般比较适合中楷以下的小字。 
      立姿:头正脊直,头顶如悬丝,口微闭,下颌微收,如对至尊;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身微向前倾,腹部不可触抵桌边,左手轻轻抚纸,右手以五字执笔法(压、押、勾、格、抵)执笔,掌竖腕随,指实掌虚,笔杆竖直,圆活松柔,八面出锋;两膝微曲,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慢匀细长的自然呼吸;闲静、自然、全身放松,心明如镜,虑不染尘。 
      三、 书写姿势对健康的影响 
书写的姿势对于书法学习、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也对书写者的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不加以注意,不按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姿势,形成正确姿势的潜意识,则不但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相反,还会严重影响书写者的身心健康。 
      1·经络畅通,是健身的首要条件。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执笔中负责压、押和抵的拇指、食指和小指,分别又是手三阴和手三阳的起点和终点,决定着其相关联的脏腑的阴阳平衡和健康。决定经脉畅通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违背生理、运动规律的动作、姿势也是一条重要因素。 
      圆活自然、腹式呼吸、气沉丹田、挺颈竖项、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开胯、圆裆屈膝,然后配合意念活动,进行调息入静。这是气功、内家功夫以及参禅打坐所严格遵守的法则,主要功用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炼气化意,意气相随、圆活松柔、周身一家之效。气功和内家功夫所强调的这些姿势,也是从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经络畅通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长时期的实践所形成的基本动作。对于健康和技击至关重要,不可违背,违背了就会走向反面。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正确的书写姿势,与这些基本要求不谋而合。完全合乎健身的规律。同时,与气功等相比,它能更快地自然而然地排除杂念,进入境界。 
      2·头正脊直,虚领顶劲的意义。 
      这是保证呼吸自然畅通、经络血脉畅通的基础性动作。头正脊直是相对的,是保证一定曲度的自然的直,不是绝对直,也不可能绝对直。在传统的书法的立、坐姿势要求中,没有虚领顶劲这一条。这一条是我根据气功和内家拳的桩功要求加上去的。但却有头正身正,如对至尊一说。我体会,这里的正,也含有头正脊直,虚领顶劲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立身中正的同时,在意念的主持下,头顶虚虚向上领起。这无论是对任督二脉的循环流注,对气血的畅通,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上呼吸道疾病,对健康,或者对书法都是很有好处的。不过要特别注意:不可缩颈。缩颈不仅是气功和内外家功夫的大忌,不能出功,甚至走火入魔。无可否认的也是书法的大忌。 
      3·周身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意义。 
      这原本也都是气功、拳学用语,与书法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它兼顾了书法与健身的双重标准。沉肩坠肘,是保证肩、肘、腕、指松活灵动,周身如一,力达笔尖的基本动作。含胸拔背,则是保证气沉丹田、胸空心净,任督二脉通畅舒和的基本动作。对于预防和治疗胸闷、腰脊劳损、锥间盘病等等,具有药物及其他疗法难以企及神奇疗效。注意:胸部不可触抵桌面。否则就会严重影响胸的空、净,影响呼吸的畅通,影响任督二脉的流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阴阳失衡,病象迭出。 
      4·五字执笔法的意义。 
      古人对五字执笔法的论述非常详细,钟由一生致力于用笔的探索。他在笔阵图中说:“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尤其近代沈伊默和潘伯鹰二位先生,论述更为详尽。沈伊默先生说:“我对于执笔,是主张用压、押、钩、格、抵五字法,就是用五指包着笔管,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齐起(肘千万不要死放在书案上,腕悬起只要离案面一指上下即得,不必捉管过高),这样执法去学习写字的。其余执法概不采用。其理由是,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和现用工具……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说它适合于使用,就是能达到前人所说的运腕的要求。指执需死,腕运需活,互相配合,才能发生作用,这是一种自明的道理。”又说:“但是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小事,不值得用心去学习,切身之事,忽而不察,……也就失去了基础。”就是说,将平凡切己的事,都忽略过去,一点也不在意,那么要想进一步学习些东西,也就失掉了良好的基础。潘伯鹰先生说:“右手大指内端扣住笔管,有如压笛之形,为压。食指与大指相对扣住笔管,为押。中指靠在食指之下扣住笔管,以增其力,为钩。无名指甲从下边的对面档住笔管,其方向与大指略同而仿佛是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角的对角线,为格。格者,挡住之意。小指靠在无名指之下,以同一方向,挡住笔管,以增其力,为抵。”“这么执定笔管之后,从右手外面看去,除大指外,四指层累密实,如莲花未开,这叫指实。从右手内面看去,恰好如一穹形,中间是空的,手掌朝上,这叫掌虚。”同样的,五字执笔法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家知道,手上分布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六条重要经脉。手之三阴由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手之三阳由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这些经脉和足上的三阴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一起,运行着全身的气血,担负着保卫机体、抵抗病邪、平衡阴阳,适应环境的重要任务。那么执笔手指、手腕、肘、臂和颈、头的习惯曲度动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脉的通畅程度。久而久之,势必也会影响到健康。 
      5·两膝微曲,周身中正,自然正坐、自然站立的意义。 
      坐的姿势,书法与气功的基本要求没什么两样。立姿则稍有区别。在书法中,立姿只强调自然站立,只有气功和内家桩功才要求双膝微曲,以利于气沉丹田,气血畅通和腰的主宰作用。其实书法也一样,如果两膝绷直或往后弯,则必然僵硬,腰脊也更加弯曲,气不但不能沉下去,还会上浮,造成任督二脉气血倒流,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头昏脑胀,心浮气燥,不能持久。所以,将松腰开胯、屈膝圆裆的自然站立,引为立姿书法动作的基本要求,对于平衡血压,疏通经络,以致健康长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自然应当是有条件、有规则的自然,是通过长期的正确训练,形成的潜意识的自然。绝不是随意的、松散的自然。 
      6·慢匀细长,自然呼吸的意义。 
      书法过程中的呼吸,其速率、节奏是受书法时的心态、情绪和运笔速度控制的。是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的呼吸,是不自觉的。只有书法过程达到了“五合”,也才能达到慢匀细长的自然呼吸。如在平时就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按“五合”的要求进行呼吸的锻炼,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才能神和气润,慢匀细长,揉肝润肺,澄心净思。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7·一身之力凝于笔端的意义 
      东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康有为也说:“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然沉劲,若饥鹰侧攫之势”。他们很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之力的用力法则。这也很符合太极拳的“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体”的练功法则。若是坐姿书法,上身端正,虚领顶劲,头、肩、胸微向前倾,双腿自然分开,双脚稳实着地,力由腰脊而至肩、肘、腕、指,若是立姿书法,则更象气功和内家中的站桩功。这样的力,必然是全身松活,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协调配合之力。运用得当,就能使经脉气血畅通,精气神饱满完足,艺技俱进。 
当然,这里讲的书写姿势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偶尔为之,并无大碍。当然,同时还要恪守科学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准则,比如食以清淡为主,食宜七层饱,杂以多种粮食、蔬菜,营养全面,充足睡眠,绿色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 书写心态 
      书写心态是临摹和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心态平衡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心态平衡是心态运动变化中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只有在人的七情变化能够保持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健康才是可能的。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就是利用七情之间的生克制化原理,以情救情,喜过了,以恐相救,怒过了,以悲相救。达到新的心态平衡。书法本源于心灵,是心灵的艺术。也是人们七情生发的作用,对于平衡心态有着绝妙的作用。“书为心画”,练字即练心。欧阳询在《八诀》中说:“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说的其实就是气功。学书本身就是一种“修炼”的过程,一种培养持久耐力和积极向上精神、培养高尚品质和高素质的过程,一种炼气化意,意气合一,炼意化神,神明意随的过程。炼意与炼气是气功和内家功夫的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书法的炼心、明志、万念归一,无可置疑的,它就是影响健康长寿的核心因素。 
      (1)临摹心态。 
      临摹是书法入门和筑基的基础阶段。不但初学者如此,即使有较高修养的大书法家,也大都把它作为贯穿终身的必修课。可以说是活到老,临摹到老。临摹是学习古人墨迹,继承优秀的书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形成和谙熟技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悟和创的基础。但怎样临摹,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浩如烟海的优秀的传统书法?人言言殊,各执一词。我赞同追求形似和追求神似的两段论。这是忘我的阶段。也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形似了,才能神似。没有形似,就不可能有神似。没有神似,形似就缺少灵魂和生命。所以,形似是神似的前提和条件,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和生灵。没有形似就不可能有神似。没有神似,形似也不过死蛇挂树,形枯味臭,毫无艺术价值。 
      在哲学上,形与神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能祛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这说明“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样的,书法的神在书法中也占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书法既注重形体的庄正与锻炼,字形章法的临摹和参悟,更要注意精神的专一,身心的空净。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形象生动,神采瑰丽,气势磅礴,韵味无穷,表现出令人痴迷的艺术魅力。让人心旷神怡,甚至与人以心灵的震撼。可见,上乘的书法艺术,以神见长。神为百脉之主,养生长寿,养神为先。人的本体之神与书法之神一脉相通。神明则笔墨灵动,书风清佳高洁;奇经八脉十二经络和畅,七情不犯,六淫不侵,五脏平衡,百病不生。104岁的孙墨佛.110岁的苏局仙主要爱好就是练书法,苏局仙老人说:呆坐养神,会百念丛生,无所谓静,真正的静是心神专一。勤学苦练,思想集中,杂念不生,饥饿不知,呼之莫应,扰之不觉,方可算得上心神与书神的合一。如此,何愁不入书之道,何由不品高寿永。 
      1·选好碑贴。 
古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碑贴丰富多样,卷轶浩繁,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面对如此巨大的宝库,我们怎样选择呢? 
      一曰取法乎上。楷法大成于唐,唐四家又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其中的颜真卿书法,融汇诸体而出新,厚重雄强,气势开张,正气浩然,高格英风,博大精深,领袖群伦,他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76岁高龄而慷慨赴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学识、性格以及成长过程,完整地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种墨迹和碑贴。临摹他的碑贴,真的就是如对至尊。临摹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正气的过程。当然,还有欧、虞、褚、薛、柳、苏、黄、赵等等,都可以学。行书当推二王。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一年的三月三,在浙江绍兴的一个美丽的山水之间,春寒微漾,草木勃发,一片嫩绿鹅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酒至半酣,诗兴大发;胸怀开阔,心旷神怡,时和气润,纸墨相发,情动欲书。酝酿出了这一千古绝唱。此作饱含着他的激情怀抱,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审美标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是颜真卿为悼念沙场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悲痛之极用笔郁勃顿挫,一气呵成,可谓血泪迸发,惊心骇目,心中悲愤得以释放。历来为书家所崇尚。还有苏黄米蔡等等,都是极好的范本。草书则有草圣怀素的《自序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孙虔礼的《书谱》等等。隶书有秦汉简牍、曹全、礼器、乙瑛、张迁、石门颂等等。篆书有石鼓、钟鼎、甲骨、秦诏版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取法的上上之品。 
      二曰取法乎情。男女之间一见钟情,人们司空见惯,书法亦然。有人对某帖一见钟情,爱不释手也很常见。那就不妨奉为圭皋,日日临之。当然最好是公认的名帖。 
      三曰取法乎需。需要什么,取法什么。 
      2·全面理解碑贴。 
      碑贴选定之后,首先是理解的过程。最好是寻来相关的评论文章,对照碑贴进行理解、分析,弄清好在那里,好的所以然。培养兴趣,增强求知欲和求练欲。但切记不要朝三暮四,用情不专。最初选定的碑贴不吃透炼透,滥熟于心,绝不改适他技。虽然为了开阔眼界,培养兴趣,广收博取,多读多看与专精一体并不矛盾。但如果第一本碑或帖的基本功打不扎实,就忙着去换帖,则极易形成浮躁虚荣、急于求成的心理习惯。它不仅是练习书法的大忌,也是健身的大忌。对以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理解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欣赏的过程,万念归一、陶然入境的过程。沈伊墨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是一种笔墨与诗词文赋交融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他的魅力主要来自于用富有生命力的点画、精妙绝伦的结构、气象万千的章法、缥缈美涣的意象、如醉如痴的意境,构筑来自于诗文又远远超于诗文的激情世界。理解和观赏碑贴,很容易进入这样的激情世界,也更容易产生兴趣,甚至于忘乎所以,三月不知肉味。这也是书法优于气功和内家功夫的关键所在。 
      3·入帖三步。 
      ①开始临摹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于笔画形态和结构规律的记忆、训练上,分析理解毛笔的软硬程度,蘸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笔墨在笔画当中运行的速度、顺逆、提按、转折,着重体会按要求的姿势,进行腰身、臂、肘、腕、指的协调配合,追求最佳的笔墨效果。 
      ②记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形的记忆,笔画的形和结构的形;第二阶段是对运笔方法和过程的记忆,经过形体的反复训练,达到心和手的高度统一,达到周身如一,能够敛全身之力,凝聚于毫端。形成这样一种新的正确的运笔习惯。庄子说,技,近乎道。技之精通,亦是入道之门,也是通往身心俱健的阳光大道。 
追求形似的过程,也是理解、体会所临碑贴运笔使墨、笔法变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的过程,训练自己遣笔落墨的潜意识,达到尽可能的形似。 
      ③神似则是追求碑贴的精神、内涵、境界,即碑贴的精髓,达到形神毕肖、化己为人的境界。然后经过长期的吸收消化,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潜意识地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人品、习惯等等,进行脱胎换骨,化人为己,达到更高的我的精神境界。 
      入门时,从姿势到用笔需随时纠正,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否则积重难返。每一个姿势、每一种笔法都要反复体验,反复练习。七分炼心,三分炼手。一直炼到进入潜意识。以新的正确的运笔习惯取代旧的运笔习惯。不暇思索,下笔即得。一定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切忌急就,切忌心浮气燥。如欲成名趋利,则不在愚论之列。 
      (2)创作心态。 
      创作心态是多元的。孙过庭在赞颂王羲之的书法时说:“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和。”心态也是情感、精神。所以,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里,孙过庭是从王羲之诸帖不同的笔墨风格和气象,来推测他作书时的种种情感和心态的。很显然,情与书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心态情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书作。同学一家而面目各异,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孙过庭又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水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则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陈绎曾说:“喜即气和而字舒,乐则气平而字丽。”以此理推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一种“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的五合状态下的神来之作。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万念归一的气功态,对于炼神与养生,有绝妙的好处。 
      唐代的韩愈在论及张旭时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石,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也就是说,张旭作书完全是为了抒情。从根本意义上说,古人没有展厅,也无所谓国展、省展,能够卖钱的书家也很少很少,功利思想几乎可以不计。他们的直接目的就是抒情、修身、养性。从作品赏析,颜真卿的书法,的确是融进了自己的鲜明的爱和憎,融进了刚直不阿,融进了浩然正气;毛泽东的创作,充满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深谋远虑,军事家的纵横捭阖,运筹帷幄,革命者的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的书作技法炉火纯青,激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至情至性,既无矫揉造作之态,也无哗众取宠之意。可以说就是他们心灵的艺术升华。 
      (3)七情致病学说与书法的抒情防病、抒情治病 
      《黄帝内经》的七情致病学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它完整地揭示了七情过度对于相对应的五脏的伤害的原理,以及七情之间的相互的生克制化原理。每一种情感的过度,都会在相应的脏器酿成病症。即所谓内伤七情。过度的程度不同,伤害的程度也不同,病变更不同。七情与五脏、五行互为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环环相扣的圆。一情致病,他情相救。现将其罗列如下 






      这里把七情近义归纳,悲与忧相近,归于忧;惊与恐相近,归于恐。这样便与五行的金木土水火、五脏的肺肝脾肾心的生克制化相统一。悲是悲痛,悲情难诉,痛不欲生,悲伤肺,喜胜悲。悲的克星是喜,对悲痛者施之以喜,就能减轻甚至根除悲对于肺的伤害;怒是剧烈的愤怒,恼怒,怒伤肝,悲胜怒。怒的克星是悲,对怒者施之以悲,就能有效减轻或根除怒对于肝的伤害;思是对某事的思虑不可自拔,俗话说的相思病、钻死牛角尖,思伤脾,怒胜思。思的克星是怒,对思者施之以怒,就能减轻或消除思对于脾的伤害;恐是受惊吓,被某一恐怖事件、突发的不祥事件吓得失去了魂,恐伤肾,思胜恐。恐的克星是思,对恐者施之以思,就能减轻或消除恐对于肾的伤害;喜是大喜过旺,激动过度,喜伤心,恐胜喜。对喜者施之以恐,就能减轻或消除喜对于心的伤害。七情本为人之常情,但超过了度,就可能对人的精神和脏器造成损害。剧烈的伤害是不常见的。然而,七情对于五脏的轻微伤害和轻伤害则是每日每时的大量的发生的。如果这些轻微伤害和轻伤害不能及时地加以中和或排解,累积起来,那就很可怕了。象“怒伤肝”,我亲眼目睹一位老同学因为暴怒而造成肝破裂的惨状;一位邻居因将数十年积蓄存于司法所而被鲸吞,却又因告状而被抓,只好将愤怒往肚里咽,以至于积怒成癌的患肝癌过程。中医的制胜法宝就是以情胜情。这可是书法的长项。如颜真卿在创作《祭侄文稿》的时候,笔墨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之情,悲是远大于愤的,失去至亲,痛彻心脾。这样就中和了对朝廷的腐败和叛军的罪恶的愤怒之情对自己身心的伤害。我有时遇到刻骨铭心的愤怒,就反复默诵李清照的《寻寻觅觅》,然后将其融入书法拳,灌之以凄凄惨粲凄凄的意念。并恣意任笔,挥洒于八尺横宣之上。以求悲与怒的中和。效果相当不错。 
      以怒胜思的创作。书岳飞的《满江红》 
      以思胜恐的创作。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以恐胜喜的创作。书但丁的《神曲·地狱》 
      以喜胜悲的创作。书元·翁森《四时读书乐》 
      (4)散怀抱,恣性情。进行情感的释放。 
      东汉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也”;唐太宗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志气和,则契于玄妙”又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有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又有歌曰:“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心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 
      至情至性,自然天真。神敛意函,气机勃发。 
      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天真勿安排,宁雕疏勿轻滑”,这里,傅山对矫揉造作、媚态惑人的鄙俗之态是极为反感的。他所倡导的就是要具有至情至性,自然天真的心理品质。书法创作者具备了这种心理品质,就易于达到神敛意含,正气勃发,万念归一的高境界。无论对艺术还是对于健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书法拳。 
      书法拳,也叫诗拳。也就是把书法与诗词名句艺术直接运用于健身运动,使书法、诗词、名句和健身完美地结合起来,合而为一,练书法,诵诗词,畅胸怀,澄心志,柔筋骨,壮腰身,摩五脏,敛意气,调阴阳,固精神。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书法拳以“永字八法”为拳法,以诗词名句为套路,以诗情、书境为意念,以神生意,以意化气,以气用形,松柔圆活,周身中正,七情六欲归元,神意气形合一。是三维空间的书法过程,生动形象的意象世界,精妙和谐的柔性体育运动,博大精深的心志修养艺术(略,另见专著《书法拳》)。 
  
  • 小宇zzy
  • 发表于:2012/3/7 15:21:09
  • 来自:安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后悔小时候没跟爷爷练练书法啊
  
  • 彭氏推拿
  • 发表于:2012/3/7 16:41:31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彭氏推拿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15805501011
  
  • 虎歌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8 10:32:34
  • 来自:安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彭氏推拿 发表于 2012-3-7 16:41:31 :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 彭氏推拿
  • 发表于:2012/3/15 12:36:58
  • 来自:安徽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顶顶更健康
彭氏推拿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15805501011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