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青山绿水常在 “美丽滁州”入画

  • 王劳斯
楼主回复
  • 阅读:36150
  • 回复:0
  • 发表于:2023/8/30 14:51:10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据滁州日报报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琅琊山郁郁葱葱,老嘉山及黄寨高原牧场空气清新、绿草如茵,大横山红石峡奇特丹霞好风景,池杉湖湿地公园白鹭翔集、鱼鸟嬉戏……8月的滁州,美景无处不在,人们登山、游船、赏景、戏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保护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3月3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许继伟这样强调。

皖苏交界处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湿地边界线总长5.7公里,与六合区交界4.7公里。

坚持保护优先,深化跨界协作,来安县通过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建设和景观打造,将昔日地势低洼、水患丛生的皖苏省际毗邻区黄大圩改造成如今游客流连的胜景奇观和万鸟安居“家园天堂”,走出一条“护林护湿和护鱼护鸟并举、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共赢”的和谐发展之路。

打破与南京市六合区区域和行政壁垒,建立皖苏两省跨界沟通协调机制,2019年6月,来安县、六合区两地政府与企业共同签订了“构建跨界合作共同体协议”,一体探索省际毗邻区生态保护和开发新路径。

是缩影,更是生动的见证。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有效健全完善大生态、大环保、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提升空气质量,高效运用“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7.4μg/m3,优于年控目标,优良天数比例为74.6%,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

上半年,全市20个国控断面水质符合考核目标要求,水质优良比例达85%,县级及以上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今年以来,全市水质优良率85%,优于考核目标15个百分点;水质指数较去年同期改善9.22%,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于第29位。“十四五”以来,我市城市水质指数改善15.64%,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完善并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排查整治涉重金属企业、重金属矿区,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数据诉说了滁州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付出与努力。让绿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滁州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走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慎终如始守护“青山绿水”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让蓝天白云常驻、青山绿水常在,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

我市始终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

深入开展“1+1+N”、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坚持拍摄市级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央和省交办我市突出环境问题共1196个,已销号1174个,完成比例为96.4%,其中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交办信访件215件全部销号,反馈问题15个已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10个。落实“自查从宽、被查从严”,鼓励各地自查自纠自改,开展“三查一治”春季攻势问题排查整治,省平台“N”类问题793个已完成整改614个。

强力管控土壤环境风险,今年上半年完成35个用途性质变更为“两公一住”的农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天长市原银狐漆业污染地块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3家中小微企业和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全部建成运行。完善并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排查整治涉重金属企业、重金属矿区,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实施“治农村污水 促生态振兴”专项攻坚,按照序时进度完成9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1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2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4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定远县和凤阳县成功申报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试点。

从顶层设计上入手,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贯彻《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等,为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贡献环保力量。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核心的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全市237家排污单位595套设备与国发平台联网。动态管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全市共9类139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落实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累计办理免罚案件13件,免罚金额80.5万。审批建设项目环评334件,发放排污和辐射安全许可证493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签订赔偿协议1份,索赔金额22.2万元。

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实际行动推进美丽滁州建设,“绿水青山”换来的是“金山银山”。

深化生态环境“放管服”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今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67件,总投资超517亿元,有力推动43个亿元以上项目快落地。发放排污许可证457件、辐射安全许可证36件,为南大光电、超越环保、通用生物等重大项目和企业提供贴心服务。助推产业绿色发展,今年以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累计投产、开工、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额达788.3亿元。

坚定不移端稳“绿色饭碗”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市坚持以民为本增进生态福祉。高度重视、高效办理市人大代表生态环境方面议案建议,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标准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建成滁州市饮用水水源地智慧监管平台,完成城西水库保护区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评估市级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滁州市优良生态指标物种数增加,世界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再现滁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完成生态环境部下发的琅琊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4个、女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遥感监测重点问题线索核查,有序推进发现的3个问题整改。

落实科学“降碳”,提升生态能级。紧抓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引导更多资本和政策向能源供给侧改革、光伏和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倾斜,为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探索新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支持凤阳县、来安县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县,全椒县、天长市、明光市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推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落实《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苏皖共同建立“2+12”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工作备忘录》。

实施全域“扩绿”,保护生态系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狠抓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按期拍摄滁州市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主动整改自身环境问题。聚焦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完善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矢量边界绘制,大力整治饮水环境问题。推进沙河集水库、黄栗树水库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助力绿色“增长”,优化管服体系。持续优化环境监管服务体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环境监管。健全以乡镇、经济功能区为单元,以县(市、区)为板块,连同市本级形成一体化监管网格,实现“污染问题化,问题网格化,网格属地化,属地责任化”。优化执法方式,坚持“送法暖企”,常态化开展“三查一治”。强化对核与辐射和危化品企业等环境监管,推进“南阳实践”,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提供优质服务。畅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开好“环企直通车”,精准管控“两高”项目,促进纳入省政府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项目落地见效,助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深化环境“放管服”和“标准地”改革,推进排污许可证“一网通办”和长三角“跨省通办”及环评与排污许可证“两证合一”改革试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滁州正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让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相伴相随。(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通讯员张敬魁)
哈哈哈哈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