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教育孩子,这4件事不能靠学校,关键在于家庭

  • 儒林外国语学校
楼主回复
  • 阅读:266
  • 回复:0
  • 发表于:2022/4/19 9:15:04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疫情反复,许多学校停课,孩子们不得不待在家里上网课。不到一个星期,就有相当多的家长在群里“呐喊”:希望赶紧复课。

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平时在学校的时候眼不见心不烦,现在待在家里,看久了真的很心累。

普遍的烦恼是: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写作业不积极;不按时起床、睡觉;贪玩······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

家长们纷纷表示:“赶紧送到学校去,让老师管着就好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培养。不可否认,在学校里,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学习时间规律,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是有帮助的。

然而,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一些关键要素,却不能指望学校和老师,主要取决于家庭,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学校教育则是“杆”和“叶”的教育。

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下面这4个方面,更加需要家庭的努力:

01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深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好习惯带来的正面反馈,是孩子形成自律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习惯,也会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思维,指导孩子的行动,让孩子受益一生。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会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起来更加高效、省心。

曾经看过一则视频,记者进入一所高中采访老师,问:班里成绩好的孩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数位老师一致回答道:是自律。

记者又问:这个特点应该如何培养?

老师们表示:主要还是看家庭教育。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关键的时期是0-6岁,其次是小学阶段。家长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人,更有机会观察到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引导。

而在学校里,一个老师要面对全班的孩子,除去日常授课,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指导每个孩子。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庭要负起最大的责任。

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家长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干净讲卫生、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物品用完放回原处、餐桌吃饭有规矩等。

孩子2岁左右,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看绘本、亲子共读;随着成长,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到了小学,家长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先做作业再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不拖拉磨蹭;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准备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整理错题······

关于具体的习惯培养方法,公众号以往多篇文章中都有详细讲解,这里便不再赘述。(点击下方蓝字可查看相关文章)

孩子将来自律的关键:从小培养好习惯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影响孩子生活品质的小习惯,请逼他养成

02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跟我提到,他们每年招收的小班孩子,都会有好几个自理能力过低:吃饭要人喂,上厕所需要人帮忙,穿衣穿鞋更是困难,根本没办法进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这样的孩子,通常要家长带回去教个把星期,能够独立一些了再带来。

独立自主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包括生活、学习上的独立,还有思想上的独立。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有些家长养育孩子过分宠溺、保护,什么事都帮孩子做,也不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事事依赖父母。

这种依赖心理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中,甚至内化成他的思维模式,不爱动脑思考,遇到难题就退缩,容易变得懒散、懈怠。

孩子缺乏独立做事的经验,也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信心,经常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性格胆小怯懦。

这些问题,是学校无力解决的,需要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

孩子从2岁左右,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区分“我”和他人的区别,这个时候,就有了独立自主的需要,什么事都想着自己来,不喜欢别人帮助。

随着成长,孩子越来越渴望独立,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家长应当尊重孩子这项成长需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独立做事。

从生活到学习,慢慢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帮助他学会正确做选择做决定,让他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负责。

家长只需在孩子不会的时候,给他做示范,或是给一些提示和引导,避免过度插手和包办。

独立自主的孩子,通常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勇于尝试和挑战,未来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菲尔德说:

“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一个自信的人,更加有能力调动和掌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缺乏自信的人,则常常会出现一些退缩、逃避等行为,心理内耗也比较严重。

孩子在学校里,收获到同学间的友谊和关爱、老师的肯定、成绩的进步,会提升自信心,但这些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孩子自信心的根源,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给予他的爱和关注,此外,也会受家长的养育方式的影响。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充分的爱和安全感,今后外在成就再大,内心还是会充满自卑,自我价值感低。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经常被父母否定、打击、限制,也会极大地破坏他的自信心,且很难重建。

因此,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少在孩子面前争吵,发泄负面情绪,多给予孩子爱和关怀。

其次,不要随便给孩子负面评价,多鼓励、欣赏、信任孩子,允许他不断尝试和挑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04

培养孩子良好的教养和品行

一个人的教养和品行,就是他行走的名片。

有教养、品行好的人,总是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欢迎,与其交往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人,往往会在人生发展中得到更多机会,走得更远。

作家梁晓声曾说:

“教养,不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而是根植在内心的修养与底蕴,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说话做事的方式,都藏着父母的影子。

孩子的教养和品行,主要取决于父母榜样的作用和日常引导,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同伴间交往,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也要关注孩子良好教养和品行的培养,从自身做起,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

除此之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该有的规矩不能少,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养方面:餐桌吃饭有规矩;待人接物有礼貌;公众场所不喧哗;爱护环境卫生;说话考虑他人感受,不嘲讽、中伤他人······

品行方面: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真诚、正直、懂得自省······

教育孩子,也是有付出,才有收获。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从以上四个方面做起,培养出身心健康、优秀幸福的孩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