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孩子攻击性强、爱打人,父母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 儒林外国语学校
楼主回复
  • 阅读:267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5 8:52:41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孩子爱打人,常常让父母们感觉无奈和不安。

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总是把对方惹哭;平时在家里,一不高兴就对长辈拳打脚踢。

父母不自觉担心: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伤到别人家孩子怎么办、孩子会不会因为打人被孤立、其他家长会不会指责自己没教好孩子……

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用拳头说话?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又该如何引导?

其实,孩子的攻击性,也要分年龄来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不同年龄段分析原因及对策。

01

3岁以下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

如何应对?

3岁前的孩子,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打人行为是十分正常的,不带有成人眼中的“暴力”成分。

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与其说他们在打人,不如说他们在试探,用肢体动作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探索。

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这一时期,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合意的、不喜欢的都可能用“蛮力”来表达。

比如“我的玩具被拿走,抢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表达也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最后就演变成打、踢、咬等等。

还有的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或者小伙伴的关注,渴望和对方建立联系,又不知道如何表达,于是选择了动手。

在他们看来,动手”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3岁前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楚他的攻击是喜欢还是伤害。

所以我们在看待年幼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要抛开道德角度去看,这只是孩子在学习探索,只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展成为行为问题。

应对方法:

第一,适当提醒

正如前文所说,3岁前的孩子,打人并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一种社交上的探索行为。

有些宝宝想摸摸同伴,没注意力度,就变成了“打”,有的宝宝想加入其它孩子的游戏中,又不懂表达,就变成了争抢、抓脸、抓头发。

这些都是宝宝好奇的表现,并没有多少恶意,不需要过多的批评。

遇到宝宝打人时,大人最需要做的是适当提醒:

我们可以在他“打人”的时候,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轻轻抓住他的手来阻止他,或者用严肃的表情或声音提醒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父母的及时反馈,孩子就能明白,原来这种行为不被接受。

第二,借助游戏、玩具,帮助孩子理解正确的交往是什么样的

日常的互动中,我们要教宝宝认识什么是友好的接触。

比如你可以给孩子一个毛绒玩具,告诉他要“轻轻地,慢慢地”,也可以借助绘本、游戏来让孩子理解暴力是会伤害别人的,通过这种简单的互动游戏,孩子就能摸索出与同伴交往的边界。

02

3岁以上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

如何应对?

3岁以上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更为复杂。

环境影响

孩子的侵犯攻击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图做事情,这种性格,是许多独生子女儿童的特点。

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独生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一切事情围绕着他转,把他当做家庭中心或“太上皇”来服侍。

只要一不如他的意,他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打家长。家长非但不批评,反而发笑或即刻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儿童就会形成对一切人都采取侵犯攻击行为的劣习。

攻击行为也是从生活经验中学来的。

如果孩子攻击或抢别人的东西,被欺负者只是哭着躲开,他就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下次他又会对别人采取同样的手段,被欺负儿童的退缩、谦让行为对维持侵犯攻击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强化作用。

相反,一旦被欺负者采取对抗的攻击行动而获得胜利,他就从中懂得了只有采取攻击行为才能不受欺侮,因此也学会了称霸或攻击行为。

模仿行为

3-6岁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很可能是从影视作品中模仿而来的。

比如动画中打斗场面、电视剧中暴力场面,孩子看到很容易跟着学。

一位妈妈就曾讲述过类似的故事:她的5岁儿子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奥特曼,动不动就学着里面的动作姿势,冲着人挥舞着拳头,嘴里还念念有词。

学龄前的孩子,对模仿的热衷和吸收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且还分不清虚拟与现实,当他接触到过多的暴力情节,就容易跟着学。

家长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父母不良的言行对孩子也会产生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听话就打,简单粗暴的行为被孩子模仿。

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学着使用暴力,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去运用及强化。

应对方法:

1.明确立场

当孩子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父母就不能坐视不管。

孩子打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大人的默许。有的孩子连老人都敢打,但老人家们不当一回事,由着孩子。

我甚至还见过有的大人故意逗孩子打人:“打得好,这孩子都能打过他爸了。”

其实,这种玩笑是开不得的,很容易强化孩子的暴力行为。

当孩子打人,越早干预越好。不管是打家人还是其他孩子,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大人一笑了之,孩子就意识不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只有你认真严肃对待这件事,第一时间予以制止,孩子才能意识到严重性。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作家周桂伊说:“当孩子表现调皮或者焦躁的时候,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他无力表达清楚的理由——这不是父母的问题,但如何妥善地处理,却是父母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看到孩子打人了,家长别急着发火,急于判断谁是谁非,不妨先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

“玩具被抢了,你很生气是不是?”

“弟弟不给你玩,你很委屈对不对?”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原来这种感觉就是生气、愤怒、委屈......

当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父母接纳,更能冷静下来,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接下来,我们可以针对事情本身来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很多孩子选择暴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表达。

比如想玩别人的玩具,教他怎么说才更容易被小伙伴们接受。

让孩子自己体会到,除了暴力之外,原来还有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3.重视道歉的过程

面对孩子打人,我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是对错,忘记了道歉。

其实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即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最亲近的人。

这种小小的仪式感非常重要,不仅为了得到别人的原谅,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友好表达。

当孩子知道错了,父母记得鼓励和肯定孩子,淡化错误行为,积极鼓励正面行为。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