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孩子的情绪是“信号”,都藏着什么秘密?

  • 儒林外国语学校
楼主回复
  • 阅读:360
  • 回复:0
  • 发表于:2021/9/27 8:40:5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

终于开学了,神兽们归笼,太开心了!可各处大大小小的幼儿园里,又是“哇”声一片。好像不哭一场,就显得不合群了。

同样,在各处学校的栏杆外,又趴着无数的父母。贴墙“暗中观察”,只想着看一眼,孩子在里面怎么样。

有没有哭?

有没有害怕?

有没有找我?

……

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和父母的情绪交集着。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忧心而急躁。

哄了一番,讲了无数的大道理之后,发现没一点用,就觉得孩子是不是故意找茬啊。

要么是自己的方法错了?

其实,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的情绪是信号。

父母要努力去学会解码这些信号,心里就会舒坦多了。

 2

帮孩子弄清楚情绪,正确表达出来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或者变得郁郁不快、敏感、委屈的时候,大部分父母想着让他们赶快停下来,不要哭了,不要跟我闹啊!

责备孩子是故意找茬!觉得用最快的时间把这些负面情绪消灭掉,就一切都好了。

这真的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因为没有去解决问题,那问题还是会存在。

所以,孩子哭,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和哭的缘故。不要觉得孩子会无缘无故的哭,这是帮他们认识情绪的好机会。

还记得小小鱼一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哭着找我。手里拿着积木挥舞着。

我就问他:“是不是积木找不到,你很生气?”

“是没有堆好,不高兴了?”

“你想要爸爸陪你一起玩?”

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爷爷把他的一组积木不小心碰倒了。然后我们一起复原,爷爷也跟他说了对不起。

当孩子哭泣时,不要指责他们是“爱哭鬼”,也不要命令他们“不许哭”。

所以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面对分离会产生心理焦虑。哭闹是非常正常的情绪表达,不要去指责他们。而应该找找这背后的缘故,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发展的更好一些。

 3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倾听,被回应。

当孩子大一些之后,他们的情绪更加丰富。还记得那时候小小鱼跟我们分房睡,刚开始就是说不。

他说太黑了,然后我给他准备小夜灯。

他又说自己的房间太小了。

说自己看到了小怪兽

……

我知道肯定不是这些缘故。

有一次他说不想自己一个人睡,想跟我们一起睡。

他就是想跟我们在一起,还不想分。

既然说了出来,就好谈了。

我们跟他说了为什么要自己睡,然后又答应第一个学期的周末我们一起睡,找到了情绪信号后面的缘故,问题就解决了。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

然后能够被关怀,被理解。

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没有最好的解决办法和答案。何况他们每天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变万化的。

父母无法做到事事给孩子解决,但是父母可以耐心地跟孩子交流。

一个人如果能把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心里就轻松了。诉说的人未必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仅仅需要一种积极的回应而已。

如果能从父母那得到理解和支持,那就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了。

图片

 4

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的,请把感受和情绪大声说出来。

这样,我们能更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且,自己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记得有一位妈妈跟我说:“我的儿子很顽皮,学习不认真,给他读故事也坐不住,东摸摸西弄弄,所以我就会很生气,然后就会批评他。儿子一见到我生气,就会立马安静下来,感觉很害怕我,我这样做是不是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我是不是不应该发脾气?”

愤怒常常被我们看成不好的情绪,是负面的。的确,如果父母的情绪经常失控,对孩子责骂,甚至是打标签辱骂,那肯定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但这是很极端的一些情形。

在普通的情形下,父母能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

当然可以。

就好像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一样。

因为愤怒有时能更准确地把信息传递出去。

比如有一位妈妈说3岁的儿子喜欢冒险的游戏,好几次在家里玩打火机,觉得自己很厉害。

可他不知道这样其实很危险,有一次看到厨房的垃圾桶被点燃了,妈妈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刚开始,她把儿子叫过来,告诉他这样很危险,不要这样做。可孩子不听,觉得妈妈越这样说,自己越要这样做。

最后,她觉得这样不行,有一次发现了,狠狠地打了儿子的手心,而且很愤怒地告诉他,今后不要这样做,把家烧掉了,你觉得很好玩吗?

看到平时温和的妈妈这么愤怒,儿子知道这事很严重,之后也没有这样玩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打骂孩子就会让养育更有效更轻松。我也一直不提倡打骂教育。

但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生气。

一般的情形下,可以跟孩子先语言交流,告诉他:“妈妈有点生气了!”或者“爸爸今天有点累,要好好休息下,不要吵闹!”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和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情绪,也可以这样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吧。

有了彼此的接纳和共情。

孩子就会敢于表达,也愿意表达。

这样,那些积压的心理地雷也能更快地被排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