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安徽定远:四代“守陵人”60年接力守护革命烈士墓园

  • 轻嗅蔷薇
楼主回复
  • 阅读:62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7/7 10:27:19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据安徽商报消息  在安徽定远县东南20公里的仓镇观寺村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里,现存有174座坟茔,长眠着700余位新四军烈士。每个清晨,陵园的第四代“守陵人”朱世文都要轻轻擦拭这里的每一块无名烈士墓碑。朱世文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1960年起,第一代“守陵人”杨文秀老人义务悉心守护墓地,后来,刘玉营、梅发胜两位老人先后接力守护,到他已是第四代“守陵人”,至今已经8年。“我不仅仅是这片烈士陵园的看守者,更是这段革命历史的守护者,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烈士墓群走过岁月沧桑

这片占地6400平方米的无名烈士墓群,凝聚着无数英烈前赴后继的信念之火。时间回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半个月后,党中央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当时,新四军在朱德、彭德怀领导的部分八路军配合下,开辟了苏、浙、鄂、豫、皖根据地。据定远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葛存仁介绍,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安葬的正是新四军二师六旅、五旅、三旅等部在建立皖中和皖东根据地战斗中牺牲的将士。

抗日战争时期,王小庙是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兼路西军分区)卫生部所属5个卫生分所中的第一分所所在地。新四军第二师所属部队在津浦路西地区与日、伪顽军浴血奋战多年,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抛洒在皖东大地上。多场战斗中的重伤员抬到医务所后,因伤势太重而不治身亡。据时任第六旅兼路西军分区卫生部部长郭光华回忆,王小庙一处在1942年至1945年间,就掩埋了700多名烈士。“这700多名烈士原来是有名有姓的,在掩埋烈士时,每一位烈士墓前都竖了一块木牌,写上姓名、部队番号及其职务。由于日、伪‘扫荡’,加上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破坏,以及长年累月的风化腐坏,烈士墓前的木牌不见了。”

地方“抢救”无名烈士墓

20世纪90年代,抢救和保护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的工作迫在眉睫。滁州市和定远县两级决定,在王小庙兴建无名烈士墓群和无名烈士纪念碑。1997年4月5日,无名烈士墓群竣工,1998年10月1日,无名烈士纪念碑落成。坐落在无名烈士墓群中的无名烈士纪念碑,碑高17.4米,在陵园内参天松柏的掩映下,更显肃穆。碑名由原新四军老战士、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将军题写,碑记由中共定远县委、定远县人民政府敬立。1997年,滁州市和定远县决定将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01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平均每年前来瞻仰祭扫人群达4.5万余人次。在皖东定远这块红色热土上,新四军无名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正被全国各地所了解和崇敬。

2020年,为充分发挥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定远县再一次对王小庙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重建无名烈士纪念碑,新增陈列馆、墓碑区等。“无名烈士纪念碑由原来17.4米改为21.74米。其中‘2’代表新四军二师,‘1.74’代表沉睡着700多位新四军烈士的174座坟茔。改扩建后,王小庙红色品牌将更为鲜亮,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朱世文介绍。在朱世文眼中,作为“守陵人”,他所守护的不仅仅是这片烈士陵园,更是革命历史轨迹中不能忘却的英烈故事。

四代守陵人接力护忠魂

从1960年第一代守陵人杨文秀开始,到刘玉营、梅发胜先后接力,再到朱世文,四代守陵人已经默默在这里接力守护了61年。

如今的朱世文,在“守陵人”之外还多了一个身份——讲解员志愿者。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前来瞻仰英烈的来访者,讲述新四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革命故事。在这片陵园里,他见证着那些“挂念”着这些无名烈士的扫墓人。每到清明节,墓碑前都会出现扫墓人的身影,他们会用沾了水的白毛巾擦去墓碑上的灰尘,把鲜花、点心和水果轻轻摆在墓碑前,再庄严地鞠上三躬,尽管人们从未曾知道他们的姓名。

“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得纪念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都还想着他们。”怀着对烈士们的哀思,如今,朱世文常常把烈士们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这些烈士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的家人没有办法纪念他们,那就由我们来做,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峥嵘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浇开胜利之花,将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时光飞逝,烈士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的名字可能会被遗忘,他们的功勋却永远被人铭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