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北大教授: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 儒林外国语学校
楼主回复
  • 阅读:373
  • 回复:0
  • 发表于:2021/3/15 8:59:01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滁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万网红博主“德国版papi酱”Leo自导自演过一个搞笑视频——《耽误小朋友出去玩的钢铁条款》。
虽只有短短一分钟,却精准无误地拆穿了中国妈妈阻止孩子玩的四大套路。一开始,孩子拿着足球,兴奋地和妈妈说:“我想出去玩!”可妈妈一个发问,让孩子“却步”:“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无奈,男孩只得瘪着嘴回去写作业。
终于搞定作业之后,孩子赶紧又来求妈妈:“可以去踢足球吗?”结果,妈妈继续找理由:“你是不是今天还没有练琴?”
等到孩子练好钢琴,妈妈却又有新的套路:“你看你的房间那个乱呀,收拾去吧。”
哪怕孩子最后把妈妈交代的所有事儿都干完了,妈妈还是使用“食物分心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你们做了鸡蛋灌饼,赶紧吃吧。”
总而言之,就是约束孩子:你可以学习练特长,可以做家务,但就是少出去玩。网友一致评论:“太真实了,我妈小时候就是这样管我的。”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育儿专家小棠在给小学生做团体辅导时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反映,每次请求妈妈允许自己去玩,妈妈总能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拦。然而,父母们并不知道真相是,一个不玩的孩子,比不读书更可怕。1没有时间玩的孩子,大脑容易变笨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为什么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不需要玩?
下面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初中同学的扎心故事。同学妈妈平时管理方式简单又粗暴,为了防止孩子出去贪玩,直接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只把作业扔给她。结果,同学一天到晚待在房间里,并没有用心学习,倒是喜欢上了发呆。她动不动就神遁到自己的世界里,啥也不做,谁也不理。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她十有八九就是发愣,成绩也越来越差劲,最后连老师也彻底放弃她了,不再管教。网友一语道破其中真相:“她的父母只是在逃避责任罢了,因为这种方式实行起来,不需要什么成本,更不需要付出多少精力。”不让孩子玩,看似约束的是孩子,实际上解决的只是父母自己单方面的焦虑。似乎只要孩子不玩,就显得不会那么差,省时又省力。殊不知,对孩子而言,如果没有玩够,记忆力和专注力都会出现问题。
前几年,我就曾这样对待女儿,一天到晚只盯着她的学习,一到周末就带她去上各种辅导班:奥数、画画、作文……一到放假,就把她关到家里,逼她看书。可遗憾的是,我以为的“完美自律”背后是一场骗局。她不仅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整个人还变得异常迟钝,做什么事情都蔫蔫的。

奥数题目解得贼慢;

画的画死气沉沉;

作文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后来,我带着疑惑咨询了一位心理学的朋友,她的一番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

“玩是天性,而不玩需要意志力,最耗能了。

你每天不让孩子玩,让她做这做那,那么耗费精力,她的能量都用完了,人能不蔫吗?能不傻吗?”是啊,不给孩子充电续航,又怎能要求她持续待机呢?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曾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之中,对智力影响巨大的海马体,发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孩子需要足够自由玩耍的时间。简单点说,就是不让孩子玩,孩子的大脑发育会受影响。可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却大幅度减少。曾有调查显示,现在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减少了至少四分之一,70%的孩子在闲暇周末必须参加课外辅导班。正因为如此,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在内的不少学术组织建议:儿童每天要有2小时的体育活动,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玩耍和户外探索的时间,而不要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呆坐在教室和书房里,让海马体失去宝贵的“扩张”时机。孩子的学习,重“质”不重“量”。如果一味追求量,限制孩子去玩的机会,无异于竭泽而渔,不知水涸鱼亡。
2越不让孩子玩,孩子心理问题越多
有一位网友@王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爸妈一位是985博士,一位是985硕士,两人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以至于,自他打小,父母就不愿意让他把时间浪费在玩上。

儿童时代别人能看的动画片,他碰都不能碰;

别的小孩崇拜奥特曼大战怪兽,他却连看都没看过。在他父母的眼里,玩就是练书法、看书……而这些他都不喜欢。真真可怕的是在他上了大学之后。挣脱了父母的桎梏,大学的他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开始疯狂弥补儿时遗失的那一份“玩心”。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几近病态向往:玩游戏、刷剧、看漫画,花费大把时间在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事情上,然后一无所获。现在的他,二战考研失败,对前途极度迷茫。几千字的感慨中,他说了一句话令人反思:“如果小时候每个周末我能玩二个小时,也许我上了大学之后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而拼命玩乐吧。”现在父母越是压制,孩子以后越容易出现“报复性放纵”的补偿心理,更严重的还会形成极度焦虑的情绪习惯以及心理问题。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一个在英国生活的天才小孩何家进,就不幸陷入类似的漩涡之中。家进11岁时,参加英国版“最强大脑”节目《天才儿童》,一战成名。几乎完美的简历,让许多父母羡慕:就读于全英国排名前十的公立学校,每次考试都是满分,会拉小提琴、弹钢琴,橄榄球打得好……然而,这样的小天才却被清华大学的幸福科技实验室确诊为“问题少年”。有一次,家进被邀请回国到清华大学参观,无意之间,参与了一场压力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家进表面看不出来,但潜意识里,焦虑程度达到了最高级。很多场合,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他只能低着头不安地咬指甲。而这一切,都与家进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家进虽然看上去德智体美劳样样发展完好,但却很少是他自己开心地“玩”出来的。从小,妈妈就给他制定了严苛的个人课表,做什么、学什么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而妈妈的选择,向来都是功利的,什么有用学什么。家进平时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与机会也是少得可怜,他所有思想、情绪的表达出口都被妈妈堵住了。所以他表面优秀的背后,其实内心已经千疮百孔了,只是妈妈还没有意识到。
当一个孩子的生活,缺少了放肆地“玩耍”,压力没了释放的出口,焦虑与不安就会开始滋长。大多孩子又不知道怎么释放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只得小心翼翼地藏在心底。结果,越藏越深,越积越多。难以为继的时候,心理问题就浮上水面了。

因家庭作业没完成,与父母发生矛盾,扬州11岁女孩跳楼身亡;

凌晨2点,25岁研究生上吊自杀,遗书里他自称“废物”,说自己又懒又笨;

“我活得太累了。”四川一名小学生留下字条称对世界绝望,然后自杀了;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抑郁、甚至自杀,我们过去挨骂甚至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为什么呢?就像《妈妈的悔过书》所提到的:
因为那时候的孩子可以玩耍,和朋友们跑跑跳跳的‘游戏’时间,能赶走所有的不快与压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玩耍是能最快消解生活负能量、缓解学习所带来的焦虑情绪的方式。美国精神病学斯图尔特·布朗说过:“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小时候没有玩够,情感和认知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会导致他们不开心、或过于焦虑。”每一个被压抑着“玩心”的孩子,内心深处都在下着虐人的狂风暴雪。于孩子而言,好好玩一小时,就是一堂最好的“心理课”。3罗杰斯曾说:“说到玩儿,人们往往觉得这是认真学习之后的放松,可对于孩子来说,玩儿才是真正的学习。”

和狗狗追逐玩闹时,学会爱护动物;

和同伴游戏PK时,懂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和爸妈安静下棋时,明白“什么才是思考”;

……当孩子能把“玩”和“学习”联系在一起,那将产生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产生热情。篮球明星科比小时候时常跟着父亲去篮球场玩,玩着玩着,就玩出了感情。
全家搬到意大利之后,那里的同学最热衷足球,可小科比仍然对篮球有着近乎偏执的爱。

随父亲泡在篮球运动场上,一边当球童,一边学习打球技巧,不喊苦;

回家就迫不及待观看外祖母带过来的NBA录像带。而那时,科比不足13岁。这种对于事物近乎痴迷的热忱,是装不出来的。马云曾说过:

“我特别鼓励家长让孩子自由玩耍。

最聪明的孩子,他不但会玩,也会学习;第二聪明的孩子会玩,但不会读书;不会玩,只会读书的孩子,将会很麻烦。”因为一个不会玩的学习机器,空有表面的分数,失去的却是孩子探索世界最为重要的热情。父母也许能够阻止孩子去玩,可以逼着孩子十几年读死书,但要记住:你无法逼迫孩子真正喜欢上它。因为孩子的内驱力,永远来自他的热爱。
正如北大教授郑也夫在给新生的演讲中所说: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所以,想让孩子性格更完善、未来更有出息,父母务必适当放手,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和释放情绪的出口。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