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媒体记者喻 松 通讯员余 雷 
 
在琅琊区扬子街道菱溪社区国樾府小区,有一处名为“让泉调解室”的场所。这里不仅是居民休闲阅读的好去处,更承担着调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职能。近日,记者走进这间调解室,明亮温润的灯光洒满每个角落,书籍家具摆放整齐,墙上“和美菱溪”书法作品苍劲有力,“和风细雨”调解区、“静水流深”私密区、“清泉汇智”议事区、“润物无声”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划分明晰,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 
前不久,清流人家东区16号楼22楼业主杨红弟满脸怒气地来到调解室,还没进门就向菱溪社区党委书记刘伟抱怨:“23楼天天漏水,我家蚊虫满天飞,臭气熏天,这日子还怎么过?”刘伟耐心倾听,微笑着将杨红弟请进室内:“别着急,外面天热,先进来吹吹空调,凉快凉快。” 
待杨红弟情绪稍缓,刘伟递上一杯刚沏好的滁菊茶:“这是清热败火的滁菊茶,您先喝点,别气坏了身体。大家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片区民警的耐心调解下,最终23楼业主承诺立即修复下水道,并当场通过扫码支付300元补偿给杨红弟。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滁州的人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互让、谦逊、礼义’基因。‘让泉调解室’不只是一个功能室,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刘伟介绍说,“‘让泉调解法’的核心就是实现共情促让、明理知让、协商互让。我们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通过明法析理促使当事人知让懂让,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互让互利。” 
调解工作并不局限于室内。菱溪社区和国樾府小区物业利用原有设施改造的“让泉亭”“让泉长廊”,同样成为倾听民声、调解纠纷的理想场所。亭廊四周绿植环绕,清风徐来,为调解工作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此前,有住一楼的居民反映三楼飞线充电影响自家采光和隐私的问题,就是在这里通过调解得以圆满解决。廊亭内布置的中华传统礼让文化宣传栏,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居民的心灵。 
据了解,自今年6月底以来,琅琊区率先在创业北路社区、紫薇社区、菱溪社区等地试点建设“让泉调解室”,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类邻里纠纷千余件,获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近日,在清流街道创业北路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让泉夜话”活动吸引了周边3个小区的40余位热心居民和“民意代表”参加。阳光河畔怡园小区居民张如霞向社区党委书记韦邦柱反映:“我们是老旧安置小区,停车位紧张,亲戚朋友来了没地方停车,自家车位还经常被占,邻里间常为此发生争执,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 
“扩建停车位已经向上级部门申报,需要走流程。咱们可以先建立一个‘车位互助微信群’,”韦邦柱提议道,“大家开车外出时空出车位,就在群里说一声;需要临时停车的,也在群里问一声。这样既能提高车位利用率,也能增进邻里关系。”这一建议得到居民们的一致赞同。很快,创业北路社区下辖的3个安置小区就建立了“车位互助微信群”,“错峰让行”“临时让位”已成为居民间的自觉行为。 
小小微信群,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更搭建起了邻里沟通的桥梁,让“让”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现在邻里交流越来越多,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社区氛围更加和谐了。”韦邦柱介绍,创业北路社区“让泉礼和”工作法依托网格体系,用“听、记、劝、让、和、访”六字调解法化解矛盾,市长热线投诉量下降75%。 
据悉,琅琊区下一步将在全区8个街道全面推广“滁州有让”基层治理模式,动员法律工作者、“五老”乡贤、社区工作者、民警等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让“让”的智慧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