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东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滁州经开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强劲引擎”,始终坚持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面对区内上千家工业企业构成的多元复杂产业生态,园区自2024年起,全面部署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紧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底座。
织密责任网络
激发政企协同共治效能
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责任落实。滁州经开区以制度创新明晰权责边界,制定《“三管三必须”责任清单》与详尽的《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工作专班“四项机制”与季度安委会协同发力,实现议事、决策、执行、监督闭环管理。领导干部带头开展55次一线督导,推动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同时,园区着力激活企业内生动力,组织企业负责人专题培训25场,发送时节性安全提示1.3万余条,构建起“时时提醒、常常督促”的责任传导体系。创新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培训”模式,为150家企业提供标准化辅导;组建7大安全生产互助联盟,98家成员单位通过40余次互学互鉴,形成“先进带后进、强企帮弱企”的良性循环,有效扭转了安全治理“单打独斗”的局面,凝聚起政企协同、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
聚焦精准治理
攻坚克难扫除风险隐患
针对多元产业生态中的各类安全风险,滁州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治”,分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力求风险隐患动态清零。消防安全领域,检查单位2066家,整改火灾隐患1087处,临时查封92家、责令“三停”15家,形成有力震慑;建筑施工领域,开展项目检查170次,下发整改通知书45份(含停工令7份),严控深基坑、高支模等重大风险;燃气安全领域,对344户餐饮单位进行“回头看”,联合检查167家,坚决取缔“黑气点”,全面推行随瓶安检与全员培训,入户安检率提升至91%以上,切实筑牢民生用气防线。工贸、危化品、“厂中厂”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同步推进,对高风险环节形成“合围攻坚”之势,确保了安全监管全域覆盖、不留死角。
强化创新赋能
培育长效安全文化土壤
园区坚持“科技兴安”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同时着力提升全员安全素养,构筑智慧安全屏障和群防群治根基。科技赋能方面,整治消防生命通道问题601处,清理违规电动车4266辆,拆除障碍物1.05万平方米;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立讯技术的粉尘在线监测、中信渤海铝业的风险预警平台、博西华的双重预防平台、隆基乐叶的叉车防碰撞系统与智慧安全帽管理,以及为451台电气焊机“加芯赋码”等举措,共同构建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智慧安防体系。机制创新方面,321家企业建立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已兑现奖金130余万元,有效化解2.7万余条潜在风险;推行“明查暗访+交叉互查”“专家+执法”等模式,推动安全监管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变。同时,通过开设“安全夜校”覆盖企业超600家次、培训骨干830余人次,开展应急演练496次培训4.2万余人次,建设社区消防宣传小屋、“安全科普站”,利用“安全生产月”等节点开展近千场宣传活动,使“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安全生产治理注入了可持续的持久动力。
从责任闭环到隐患清零,从能力提升到智慧赋能,再到文化浸润,滁州经开区的治本攻坚之路,是一项系统性的安全韧性锻造工程。实践充分证明,安全绝非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与“助推器”。站在新的起点上,园区将以“归零心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向本质安全攻坚迈进,笃行不怠,为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筑起更加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