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部署,综合施策,多点发力,持续夯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以高水平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市委、市政府把积极打造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全域化示范区,列为市委深化改革一项任务。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全市31个乡镇(街道)单独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85个乡镇(街道)明确内设机构承担具体工作。全市乡镇街道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人员370人,统筹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台账,编制修订应急预案,及时分析研判安全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防范。
为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全市整合优化基层民兵、退役军人、派出所、消防站、医疗卫生院、国有林场等人员力量,各乡镇(街道)均组建一支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伍,遇到汛情、火情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参与处置。截至目前,全市成立基层应急队伍1347支、人员9771人,修订完善镇级应急预案960余项。出台方案,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冬春救助和灾害防治资金发放效率均位列全省前列。
我市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三线三制”建设,即重点围绕灾害防治任务较重的滁河淮河沿线、江淮分水岭沿线、地震断裂带沿线,建立健全风险研判、减灾备灾、应急处置3项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管控。各地对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优先保障,推动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建设任务和工程项目落实落地。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公路、森林防火、气象监测预警等项目投入力度,从硬件条件上为基层风险防范能力打好基础。
在完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库工作中,各乡镇(街道)均储备重要应急物资,必要时将物资提前预置到社区和村,着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按照就近原则,与辖区商超、药店协议储备,编制储备建议清单,积极引导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家庭应急意识。构建和完善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常规储备与临时储备、实物储备与协议储备相结合的物资储备体系。目前,全市所有乡、村两级利用闲置库房和租用仓库等方式,累计设立应急物资库1080个,存储救援类、防汛抗旱类和生活救助类物资23.7万件,修缮应急避难场所77处,设立临时避险点1200余处。各乡镇(街道)还通过购买、租赁等模式,配备消防车等必要救援设备。 聚焦安全生产,全市整合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小型水库堤防安全管理员、护林员、地震观测员等人力资源,实施“多网合一”,划分“最小应急单元”,推动治理资源下沉,将风险隐患防范在前、化解在小、处置在早。县级应急管理执法大队实行乡镇分片包保执法,乡镇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大力推进“专家+服务”模式,排查整改安全隐患。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全市已有近20个乡镇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构建安全生产“实地+云端”新阵地。
我市充分认识安全意识对防御事故灾害风险的重要作用,今年实施安全宣传教育“春风行动”,在安全宣传“五进”上深做文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宣传栏、LED屏等各类媒介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精心设计“滁小应”卡通形象,在“滁州应急”开设“滁小应讲安全”栏目,用好“案例教育法”,制作发布短视频60余部,阅读量累计近500万人次。
此外,我市坚持“一线宣传法”,组织人员创作一批安全主题快板、大鼓书、“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在农村大舞台、集市、夜市等场合演出,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市安委会还启动“农村安全小喇叭”工程,持续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农业生产、有限空间作业等方面安全宣传。在汛期或灾害天气来临前多次开展应急预警提示,发挥“应急叫应”作用,筑牢安全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