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238|回复: 0

    人在画中游 美在心里留 ——来安县推动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866

    主题

    4

    回帖

    28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14
    发表于 2025-10-20 0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滁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湖水澄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水里的池杉身姿挺拔,枝叶繁茂。白鹭掠过水面,野鸭悠闲游弋,芦苇摇曳生姿。秋日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每一处景致都充满诗意,每一种声音都蕴含韵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一年四季景不同,唯有深秋池杉湖。”水面上,现年69岁的船工张如宝,一边熟练地操作着船桨,一边感慨地说:“在这里,树是鸟的天堂,水是鱼的海洋。在我看来,深秋时节‘池杉一片红’的美景,就像是诗人笔下的浪漫诗篇,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日前,来安县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独特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带,10多名游客乘坐电动小船,缓缓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尽情享受着“船在画中游”的惬意时光。
    “池杉湖可是一块宝地,上过7次中央电视台,也是3所大学的实践基地……”站在船头,笑容满面的张如宝,口若悬河地向游客介绍着家乡的优美景致,话语中满是自豪。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把这片湿地的每一寸美好,都要尽情展现出来。
    张如宝告诉记者,他是雷官镇人,2021年来到池杉湖,成为一名撑船人。被问及朗朗上口的“导游词”,他说是“自己慢慢摸索、逐渐积累得有感而发”。“一边撑船,一边观察,慢慢琢磨,有空再把心里的感动写下来,就成了现在的‘导游词’。”
    正是这些有感而发,不仅记录了池杉湖的四时美景,更承载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张如宝的热情介绍,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是了解池杉湖的“一扇窗”,透过它,得以窥见这片湿地的生态奥秘与独特魅力。
    作为长江下游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位于安徽来安与江苏六合交界处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包括向阳河以及池杉湖,水系经滁河通长江。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26.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88.85公顷,湿地率达82.93%。
    记者了解到,池杉湖原为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经多次试验,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营建池杉林,面积千余亩。经过数十年的发育演替,现已形成分布池杉总数5万多棵、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守护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来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全力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智慧湿地建设,来安县建成覆盖公园的智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自动识别物种图像与声纹,动态跟踪候鸟迁徙线路,有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事实上,早在2005年,来安县就全面实施对池杉湖周边退渔退耕还湿,扩大池杉湖湿地面积,减少人为活动和传统农作物对鸟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该县对整个园区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性开发,包括开垦掘渠,水质修复,池杉补种,基础道路及设施建设,每年投放大量鱼苗保证候鸟及野生水禽的食物供给。
    经过多年努力与精心呵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湿地公园共分布维管植物60科154属194种、鱼类8目15科43种、两爬类4目8科18种、兽类5目5科13种、鸟类13目32科9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
    目前,这片湿地已成为皖苏两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名片,是南京周边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此,来安县、六合区两地政府与企业共同签订“构建跨界合作共同体协议”,凝聚“湿地共建、生态共享”共识,从规划目标、基础设施、生态共保、文化交流、利益共享等12个方面全面合作,打造责任、建设、生态、利益共同体。
    基于“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正持续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要求,精心推进各项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完整、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市正不懈努力,全力守护这片珍贵的生态瑰宝,将其打造为滁河流域及长江沿岸圩区湿地修复与保护利用的示范样板,为构筑长江下游流域生态屏障贡献重要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