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琅琊寺

琅琊寺

关键词:省级重点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琅琊寺,在滁州城西南10华里的琅琊山中,为著名游览胜地。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令寺僧法琛建此寺,代宗李豫为该寺命名“宝应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易名为“开化寺”、“开化禅寺”和“开化律寺”。因其座落于琅琊山中,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琅琊寺”。该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中经唐末、宋初两次重修,元末兵燹,毁坏不堪,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清代嘉庆(17961820年)、道光年间(18211850年),数次毁而修复。

  寺内建筑,今日面貌已非旧颜。宏伟的“大雄宝殿”座落其中。殿共5间,高12米,进深15.3米,修建于民国5年(1916年)。殿内原有如来佛和观世音巨型塑像,两旁排列十八罗汉群像,“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全部砸毁,1981年进行重塑。大雄宝殿前,庭院内有“明月池(原名“华严池”),池上有拱形小桥一座,名叫“明月桥”。

  桥北有带走廊的小瓦平房一排,共12间名叫“明月观”。民国6年(1917年)重建,是寺僧集中坐禅处。

  明月观北,有一小院。院内有一亭一泉,亭叫“三友亭”,亭侧松、竹、梅常年相依。院内峭壁之下有一泉,名“濯缨泉”,源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名。在“明月池”南边,有庙门一座,也是苏式亭阁建筑,这里原是“韦驮殿”,系清代嘉庆年间寺僧皓清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达修重建。现在的亭子,是民国23年寺僧根如重建。1982年琅琊山管理处在此亭内塑弥勒佛(高1.41米)和韦驮(高2米)菩萨各一尊,供游人观瞩。

  大雄宝殿后面,有“藏经楼”一座,自成一个天井,天井有一圆门,门额有砖刻隶书“三藏玄枢”4个大字,系民国10年滁县知事叶玉森所书。藏经楼是砖木结构的小瓦楼阁,上、下两层,门窗全系雕刻图案组成,正楼5间,两边厢楼各3间。楼高18米,进深8.68米,建于民国7年。藏经楼南有“念佛楼”,原是正楼和厢楼各3间,民国11年修此楼时,改为正楼3间,厢楼1间。

  大雄宝殿南侧有一花园,名叫“祗园”。苍松翠柏满园,峭壁石刻高耸入云。上有历代名人题字,最为显目的是篆刻“南无阿弥陀佛”6个大字,还有“翠微亭”和“悟经堂”,翠微亭是苏式亭阁,此亭原在濯缨泉上,以后移建于此。由翠微亭南侧,沿石阶向上,有一所5间小瓦平房为“悟经堂”,为僧侣诵经拜忏之处。

  琅琊寺外,东北山上,有“无梁殿”1座(明5间、暗3间)。高10.8米,进深8米。用灰砖砌成,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为江北诸殿之冠”。殿内原有东晋所铸玉皇大帝铜像,毁于清代,清末达修重塑坐像,又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2年进行重塑。此殿东侧原有舍利石塔一座,系宋熙宁元年(1068年)由光州固始县药婆徐氏施净财建造,已毁。

  无梁殿南山坡上,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三天门”一处,与无梁殿上下相对。无梁殿东数十丈,路边山旁有唐代崖刻3块。其中一块是唐代元和四年(809年)四月十五日乡贡进士卢弘宣、监察御史里行刘约与滁州刺史赵元阳同游时刻,并有元和十五年夏秘书省校书郎郡守钱可复的续刻。另一块是李幼卿题诗。

  由无梁殿向西,约数百步至藏经阁西北,有一个大石洞。可容数十人,名叫“雪鸿洞”。明代万历年间,寺丞宋大斗在此洞研读《易经》,万历四十五年,寺丞仇维桢为此洞题名刻石,并在洞内石壁上刻“面壁处”一方,以祀宋大斗。洞内正面崖壁,有阳雕一个斗大“佛”字,洞的深处,有摩崖一方,高约丈余,上镌“南无释迦牟尼佛”字样。

  “雪鸿洞”西不远处还有一个山洞,名“归云洞”,洞名镌刻于洞门头一巨石上。洞内有宋代治平元年、二年滁州知州杜符卿等记游及赠寺僧上诠诗2块。此摩崖石刻至今已900多年,仍如新镌,实为琅琊寺之珍宝。从“归云洞”缘山向南至“石上松”(又名“六朝松”),此松长在悬崖石缝之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盛汝谦有游记叙过(碑立在大雄宝殿后院东北角),400多年来枝健叶茂。在“石上松”旁有一巨石平台,宋治平四年命名为“拜经台”。

  琅琊寺庙门对面山上,有一条数百级石阶山道,蜿蜒向西转南,此即去南天门山道,明嘉靖十年取名“贰九经”。山道东侧,有古建遗址一处,瓦砾遍地,仅有一碑佇立其间,高约一丈,字已模糊有清,隐约可见“重建观音顶记”数字,此即“观音顶”遗址。再向上百步,有巨石一群、中间一石宽约丈余,高6尺,镌楷书“复兴岗”3个字,再向南至“南天门”,原有“碧霞元君庙”和“六方亭”、“会峰亭”等,均被日寇烧毁。

  由山门向东,顺路而下,在群峰环抱之中有一个小湖和一座苏式亭阁,这是建国后新建的“深秀湖”和重建的“蔚然亭”。由此向北上坡,有一拱形门洞,名为“回北门”。南北两面门头上各有石刻一块,上书“峰回路转”和“蔚然深秀”。此门原是民国14年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82年重修并加高。

  据地方史志和琅琊寺碑刻记载,琅琊寺周围还有“琅琊洞”、“重熙洞”、“瑞鹿亭”、“晓光亭”和宋熙宁八年(1075年)住持僧方锐建的“寂乐亭”等古迹,以及寺内外许多碑刻,“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毁坏,近几年来政府不断拨款加快修复,并设文物管理处专事管理工作。

  1981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550-2187376 传真: 邮箱:421216620#qq.com
地址:滁州市世贸大厦A座2317-2318室 邮编:239000
Copyright © 2004-2024 滁州万象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