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史宬(cheng)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
皇史宬门雕
门东边的
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
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后分别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
石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金柜”。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
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
档案文献。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宬”的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此后,隆庆年间和清朝的嘉庆年间屡加修缮。
主殿
坐北朝南,通体基本上可以称为为石屋。其台基、墙壁均由砖石砌成,门窗、梁坊和斗拱等传统上应该用木料的地方也用的是仿木石料。石屋有利于防火和防潮,可以确保珍藏典籍免受损坏。其中陈列着152个“
金匮石室”,存放着皇家的圣训、实录与玉牒
历史
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金匮石室”的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与功臣刻符
作誓,丹书铁拳,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为了防火,让其保存的珍贵档
皇史宬景观图集(1)(20张) 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尔后历代档案库,均因袭秦、汉旧制,而又各有所发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碟”之类的皇家档案。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建有这类档案库,但多数已毁,象皇史成这样保存完整的,已几乎都没有了,这就越发显示出这组建筑的特殊价值。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于明朝内阁大学士
丘浚给皇帝的上疏。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丘浚就曾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以备“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对建设什么样的库房保存这些图籍,他建议:仿照
中国古代“
石室金匮”之意,在
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
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他的这一建议,基本勾画出了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建议当时并未能付诸实施,直到42年后的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并令大臣筹议建阁收藏皇帝的“御像、宝训、实录”之事时,当朝
吏部尚书、
华盖殿大学士张孚敬等,才重申前议,并有了“石室金匮”的正式建造。但新的建筑,已在丘浚建议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变。
经
张孚敬等议定,并经
嘉靖皇帝批准,将建造地点选在了
南池子一带,这
皇史宬正门
样,既可以和其他宫苑建筑相成一体,又离紫禁城不远,还便于专门保管和查阅。其建筑规制,不是重楼,而是和南京之斋宫相同,内外用砖石团,阁上敬奉历代皇帝像,阁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实录、圣训。整个建造工程,用了两年时间。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重修后的皇帝实录、圣训奉安进库,皇史宬开始
皇史宬景观 图集(2)(11张) 正式投入使用。
皇史宬初建时,拟定名字并不叫皇史宬。因其初意首先是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初命名“神御阁”。工程完工后,嘉靖皇帝又决定专用该建筑存放皇帝的实录和圣训,而皇帝画像则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乃将“神御阁”更名为“皇史宬”。据
崇祯朝进士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记载,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决定的,其中“史”字,明时写作“ ”字,“宬”字,是在“成”上加个宝盖,这些字形的确定,也都是嘉靖皇帝“自制而手书”的。“宬”,《日下旧闻考》援引《燕都游览志》注释说:“宬与盛同义,《
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
中国历史上,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而历朝皇帝又都标榜自己所修的实录圣训,“不虚言,不溢美”,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应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这也就是皇史宬之名称、之字形的寓意所在。
清朝取代明朝后,仍将皇史宬作为保藏皇家档案之所,但皇史宬的门额字形,清朝做了很大的改变,“史”字不再用“”字,并且改成了左汉右满两种文字合璧。
外景
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皇史宬一度仍归
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府管理,1925年溥仪出宫后,皇史宬由
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这个时期,皇史宬长期处于封存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
国家档案局管理。从1956年起,国家陆续拨巨款对皇史宬进行了多次修缮。
1982年,皇史宬又被
国家文物局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皇史宬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直接管辖,所存明清皇家档案,已移存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皇史宬已成为对外开放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
建筑风格
皇史宬全为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
东西配殿、
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皇史宬门额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
正殿建在高2米的石台基上,绕以
汉白玉护栏,面阔9间,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额枋、斗拱、门、窗均用汉白玉雕成,额枋上施描金旋于彩画。殿门5洞,均为两重。室内有高2米的
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
空气对流。其结构具有防火、防潮等特点,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
盖房不用一点木料几乎不可能,盖大殿不用一点木料,更是让人难以相信。而皇史成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头宫殿,全用砖石砌筑而成,无一根木料。
外景皇史宬是一座庑殿式建筑,屋顶盖以黄琉璃瓦,吻兽相向,是最高等级
宫殿建筑。殿前正前方高悬“皇史宬”匾额。正殿座北朝南,通体基本上可以称为石屋。正殿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整个殿身是无梁建筑,屋顶为拱顶,南北墙厚分别为6.4米,东西墙厚分别为3.45米。两侧对开窗户,正南五座券门,每座约重2吨。殿内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放置鎏金铜皮包楠木制成的金匮。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
皇史宬主要收藏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等。这些档案均存放在金匮内。室内金匮明代有20台,清雍正时增至31台,同治时为141台,光绪时为153台。清代还把107颗将军印信存放于皇史宬,另贮《
大清会典》等。两侧配殿清代还保存过内阁题本的副本。
皇史宬是我国
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的杰出代表。